我國產能過剩存在的時間之長、范圍之廣、數量之多屬國內外所罕見。目前產能過剩已經從短期的、少數地區和傳統行業的過剩轉變為長期的、多數地區和包括傳統與新興行業的全方位過剩,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
問題。
不斷淘汰不斷過剩的悖論
2003年12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制止
鋼鐵、電解鋁、
水泥等行業盲目投資若干規定的通知》;2013年夏季,工信部連續公布了淘汰產能的企業名單;2013年10月,《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長達10年的時間里,相關
政策接連發布,但需要淘汰的行業卻比原來多了幾倍,陷入了不斷淘汰不斷過剩的循環之中。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動力不足。有些地方和企業都表現出動力不足,加上過剩產能與落后產能界定模糊,更使各方增加了討價還價的空間。因為削減產能,就意味著減產或者關閉企業,這對于政府財稅壓力、各類債務和資產處理、官員業績以及就業等都是一種重負,重者影響地區和企業的安定。而且,從盤活存量的角度來說,當前兼并重組的代價較大。有研究統計,企業資產轉移要繳納營業稅、契稅、土地稅、企業所得稅等,約占整個轉讓價值的15%以上。既難以消化成本又不能增加收益,甚至有些被判定為產能過剩的項目還能贏利,所以消化動力不足。
需求過熱。從過去的經濟運行狀況看,什么時候
市場需求旺盛,產品價格就漲勢迅猛。前些年房地產等行業的過分“繁榮”為過剩和落后產能提供了更多的需求,錯誤的市場信號,加上投機的心態,使得不斷淘汰不斷過剩成為必然。
心態消極。告別舊模式決心有多大、信心有多足?各方對此都有顧慮。會不會因淘汰過頭而吃虧?因此,有些地方可能抱著觀望心態,表面上壓產能,實際上埋伏筆。同時,過度強調以產能和規模作為淘汰的標準,促使一些地區和企業反而拼力擴大規模和產能,既浪費財力物力,又更加放大產能。加上淘汰過剩產能的各項政策執行中可能存在松緊不一,使得一些堅決執行國家政策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可能感覺不公平。這種心態會引發消化過剩產能的機會主義行為,即能拖則拖,能緩則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