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但卻一直飽受“垃圾圍城”的威脅。北京居住人口超過兩千萬,各種垃圾數量巨大。據統計,北京每天產生1.84萬噸生活垃圾,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卡車連成一串,能夠整整排滿城市三環路一圈。
解決“垃圾圍城”要靠垃圾分類處理,通過垃圾分類,實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通過垃圾分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東京垃圾無害化處理99.7%,最終填埋18%;巴黎對100%的生活垃圾進行了增值處理,包括回收利用和焚燒發電;瑞士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大部分是通過焚燒方式處理的,焚燒量約占80%,還有約15%的殘渣、廢物進入填埋場。
據有關資料,北京市從2002年開始推廣垃圾分類處理,但十多年過去了,實際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從結果看,北京市采用填埋、堆肥、焚燒三種處理方式的比例分別為90%、8%、2%,三種處理方法中填埋對環境危害最大,會嚴重破壞土壤,污染地下水。
為什么北京市做不好垃圾分類?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項內容,筆者于2015年5月,花了約一周時間,對北京市一些生活小區進行了實地調查。筆者調查了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昌平區等5個行政區內的20個小區(包括安苑里、和平里、小關東街、惠新西街、小關北里、安貞門西里、惠新里、和平東街、中關村、大泥灣、崇文門西大街、長椿街西里、團結湖頭條、天通北苑等),共70個垃圾點。調查包括垃圾桶設置、垃圾投放、垃圾收集、垃圾場分揀、垃圾處理等五個環節。
以下是筆者的調查結果:
首先,垃圾桶設置不規范。當前北京生活小區垃圾分類的規范標準是可回收、其它垃圾、廚余垃圾。盡管這些分類比較粗略,比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分類數量少,但執行效果仍然不好。在調查的70個垃圾點中,正確設立垃圾桶種類的比例只有46%,另外24%沒有分類,還有20%雖然有分類,但是存在錯誤,典型的
問題是缺失某種垃圾桶。
第二,垃圾投放不規范。筆者在正確設置了分類垃圾桶的地方觀察了300多位小區居民的垃圾投放行為,發現幾乎所有的居民都沒有分類投放。而在觀察了居民投放到垃圾桶的垃圾后,筆者發現,居民在家就沒有實施分類處理,所有垃圾都混裝在一個垃圾袋中。在家中沒有分類,投放自然就不會分類。
第三,垃圾收集不規范。小區垃圾一般都由年紀較大的男性工人來收集。筆者觀察了他們使用的垃圾車,有些內部有分區,有些沒有分區。垃圾收集人先將塑料瓶挑出,然后將所有的垃圾都混裝在垃圾車上。當問他們為什么不分類裝車時,他們說垃圾桶的垃圾沒有分類,所以裝車沒法分類。
第四,垃圾場分揀不完善。小區垃圾由垃圾收集人運送到垃圾分揀場,筆者走訪了幾家垃圾分揀場,并詢問了相關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小區垃圾分揀場面積小、人手不足,大量未分類的垃圾涌入垃圾分揀場,根本無法進行細致分類。分揀場一般根據回收公司的要求,粗略挑出少部分易回收物品,多數匆匆送往處理廠處理后填埋。
從調研情況看,北京垃圾分類處理鏈條中存在的問題并不復雜,關鍵是兩個環節。一個是垃圾桶設置,一個是居民投放。只要這兩個環節做好了,后面的工作就簡單了。如果這兩個環節做不好,后面的工作就無法完成。
這兩個問題,一個好解決,一個不好解決。垃圾桶設置不規范的問題好解決,只要相關部門投入資金到位,很快就可以在全市范圍設置規范的垃圾桶。居民投放不規范的問題需要較長時間解決,建議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加強社會宣傳。只要加強宣傳,就會取得較好效果,例如過去北京市居民乘地鐵不排隊,經過2008年奧運會的宣傳,居民逐漸形成了排隊的習慣,相信垃圾分類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