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8 14:04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作者: 張博
一是更加重視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尤其是林草業發展。以種草植樹為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抓手,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擴大林草種植量,提高存活率、生物量和吸碳固碳能力。據易碳家了解到,加速西部尤其是西南坡地退耕還林、還草步伐;根據不同樹種的碳吸收能力, 堅持適地適樹。依照碳吸收能力最大化原則,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盡可能選擇那些碳儲存量高、生長發育快的樹種;延長森林采伐作業周期,加強撫育間伐管理,保持森林合理的林分密度。
二是大力推進生態移民,減輕極度脆弱地區環境壓力,讓西部環境得以整體休養生息。據中國碳交易網了解到,在災后重建中不要單純追求政績形象的光鮮亮麗,應重點考慮災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加速禁止開發區和一些限制開發區的生態移民,強烈建議以生態移民替代就地重建。重建和扶貧資金應該講究效率,建議用其大部分在大中城市“購買”崗位,提供生態移民和脆弱區災民長期穩定和有質量保障的就業,通過產業融入、就業融入來解決長期困擾移民工作的“融入難”問題。水電移民及其他相關的征地移民同樣也可以采用這種辦法。
三是促進部分地區糧食生產有序、逐漸退出。建議在西部部分地區廢除“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促進不具備糧食生產比較優勢的地區完全退出糧食生產,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區以及貴州、青海、西藏等省區的全部或者內部多數地區。
四是拓展碳匯新領域,增加西部碳匯來源和儲備。大力扶持西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包括水電項目、風電項目、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等,這些都是西部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挖掘工業節能潛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推進西部新型工業化;以沼氣為循環樞紐,開發利用城鄉生物垃圾、集約化養殖場等排放的甲烷氣體;充分發揮西部天然氣資源優勢,加快推進氣代煤、氣代油步伐,減少CO2、SO2等溫室氣體排放,這些都是《京都協議書》CDM項目的主要內容,多數在西部都有優勢或者較大的發展潛力;以地上的綠色經濟逐步替代地下的黑色經濟(如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稀土等)。不但要加強碳匯本底,更主要的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日益惡化的西部生態環境疏困減壓,也有助于西部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