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或者說一部分金融機構)目前正在采取相應行動。金融企業,包括銀行、互惠基金、社保基金和保險公司已經開始關注可持續融資。“亞洲可持續投資審查”(ASrIA 2014年)最新結果顯示,2013年亞洲(不包括日本)使用可持續投資戰略管理的資產價值達450億美元。根據這一審查數據,亞洲地區的可持續投資資產在2011年至2013年的年增長率達到22%。這一數字非常搶眼,但仍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與
市場總額相比,可持續投資只占非常少的一部分。迄今為止,大量亞洲投資者在他們的投資決策中仍未考慮環境、社會和監管(ESG)因素。此外,大多數銀行都還沒有認真去培養有效和可持續的風險文化(盡管這些機構的社會責任部門不承認是這樣)。
為推動綠色革命進程,需要將環境和社會風險篩查視為金融企業核心業務的一個重要組成。應堅持以下目標: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融資和投資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不僅僅將之作為一個小眾市場。金融管理部門應開始重點關注環境風險,因為:首先,盡管國家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在考慮系統性風險時會想到環境風險,但毋庸置疑的是,環境風險、尤其是氣候變化引發的風險,是金融業面臨的一個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其次,向不符合民生的活動(比如碳排放強度非常高的企業)提供資金,可定性為市場失靈。第三,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金融管理部門承擔的環保職責的案例,在這些國家,金融管理部門通常在
政策框架中處于強勢地位,而環境監管卻常常被忽略或被弱化、或因為環境主管部門影響力不夠而未得到貫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