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是一個多維度、非線性的動態變化過程;在空間上城鎮建設在東南西北中,同一個城市也有過去、現在和未來時態。因此,研究綠色城鎮化,可以有不同視角,既可以是自然科學的,也可以是社會科學的,更需要哲學的高度。綠色城鎮化要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
城市環境污染的主要表現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物質產品生產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城市化水平接近55%,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居民群眾對生活環境有了更多訴求,而城市環境卻面臨著不容樂觀的形勢。
是大氣污染嚴重。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最初屬于煤煙型,現在變成混合型,PM2.5、臭氧等新型污染接踵而至。2013—2014年春季,部分城市和東部區域霧霾天頻發,污染物濃度高、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不僅影響居民正常出行、高速公路通行和飛機起飛,也加重
兒童老人呼吸道疾病,影響居民健康。當然,部分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北京的“APEC藍”、“閱兵藍”就是例證。
二是水體發黑發臭。我國早期污染的城市河道有:本溪的太子河、徐州的奎河、上海的蘇州河等,經過多年的治理這些河流的污染程度明顯減輕,一些河流已見魚翔淺底。另一方面,一些城市河道水體污染仍然嚴重,水體發藍發臭,漂浮著垃圾,泛著黑色泡沫,一旦出現突發事件甚至危及居民用水安全。解決河道水體黑臭因而成為國務院出臺的“水十條”中的重點任務之一。
三是“垃圾圍城”
問題突出。無論大城市還是小鎮子,在城市周邊總能看到堆滿垃圾無處下腳的地方:“垃圾圍城”的形象說法應運而生。以北京市為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三環外的垃圾堆約五六百個,最新的衛星影像顯示,六環外數以千計的垃圾堆組成了“七環”。垃圾減量化在凈菜進城等方面取得進展,垃圾資源化利用面臨分類
難題,而垃圾焚燒雖是國外的主要處理辦法,卻成為我國一些城市“鄰避運動”的由頭。
四是土壤污染嚴重。城市工業區污染企業搬遷、采礦區殘渣不合理堆放等引發的土壤污染問題相當嚴重。由于污染的滯后性加上污染監測的困難,場地污染問題在我國受到的關注較少。2004年北京修地鐵5號線時曾出現熏死施工人員事件,土壤污染治理因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即將出臺的“土十條”將對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做出全面安排。
城市環境污染的演變是:傳統的煤煙型大氣污染尚未完全解決,PM2.5、臭氧等污染接踵而至;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居高不下,消費升級帶來的新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污染欠賬未還,又不能欠新賬,是環境質量改善與市民預期差別大的原因。我國城市化中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圍城等問題,反映大自然向粗放的發展方式亮起了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