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巴黎大會若能達成有力度的
減排協議,則低碳技術產業將是未來的贏家,化石能源無疑將退出歷史舞臺。
今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各國有望在歷史上首次達成關于氣候變化的最重要的協議。這次會議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過去二十年里,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的低效和不足。
若想知道誰有可能成為巴黎氣候大會的受益者和受限者,我們需要回顧過去種種協議產生了哪些影響,即使這些影響在當時非常有限。
歷史上,全球氣候協議的影響主要集中在
碳排放權交易和能源領域,比如會給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帶來截然不同的發展命運。
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是歷史上第一部限制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協議,它規定了近40個工業化國家的減排目標,為了完成既定目標,出臺了相應碳抵消機制。發達國家可以通過提供資金從發展中國家購買項目溫室氣體減排量,用以完成協議目標。
《京東協議書》產生的最深遠和直接的影響就是衍生了國際碳
排放權交易。為了完成在《京都議定書》下的承諾,歐盟頒布減排貿易計劃,限制重工業的碳排量,從而造成歐洲工廠和電廠間的交易蓬勃發展,并在發展中國家興建了大量低碳項目。
最諷刺的是,在這樣的
碳交易背景下,最大的獲益者居然是排污嚴重的大型重工業。在歐盟減排計劃實施初期,
鋼鐵生產廠和化石燃料發電廠都獲得了大份額的碳排放權,并在碳交易
市場上出售賺取暴利。同時,在中國、印度和韓國的重污染工業也找到了便宜的減排手段并獲取更多碳排放權,然后賣給歐洲賺得差價。另外,眾多駐倫敦的相關業務經紀人也在這樣的交易中獲得巨額利潤。
雖然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飽受爭議,未能達成一項有效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但卻為90多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制定了整體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其中一些既定目標至今具有重大影響。
例如,歐盟承諾在2020前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提升至20%。這一目標極大地推動了歐洲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丹麥、德國等在這一領域一馬當先的國家早在二十年前就已踏出了第一步。歐洲對太陽能和風能的需求導致了能源產出量的劇增和成本的大幅下降,有助于提升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增長。
同時,中國承諾降低
碳強度,即單位GDP的碳排放量,這是一項宏偉的目標。這讓本就面臨空氣污染、產出量疲軟等
問題的煤炭產業雪上加霜。
因此,哥本哈根會議最大的受益方當屬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產業,而煤炭產業在未來將備受牽制。
但哥本哈根協議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這讓歐盟在減排目標上顯得非常謹慎,深怕使本國產業處于發展劣勢。鑒于經濟危機后產量收縮,碳排交易市場已受重創,歐盟的做法對碳交易市場可謂生死攸關。
縱觀歷史,已有明確的跡象表明巴黎氣候大會將沿襲哥本哈根大會的成果,并進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同樣,也只能是為碳排放量最多的煤炭產業的衰敗添一把火。
與此同時,碳交易市場雖然受創,但依賴于區域的發展仍存有一線生機,比如中國的國家
政策和歐洲需求的擴大等。
可再生能源大勢所趨
從各國在巴黎氣候大會召開之前提交的目標來看,風能、太陽能和水電的需求將大幅增長。例如,美國表示將在2025年實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28%的目標,美國環保署頒布《清潔
電力計劃》將主要負責這一目標的具體執行。
美國能源部專家分析,《清潔電力計劃》將在2030年累計完成3.41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較當前的1.62億千瓦翻了一番。若不是《清潔電力計劃》,以美國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增長趨勢,到2030年預計只可能平穩增長到1.97億千瓦。
巴西、中國、歐盟、印度、墨西哥等其他大型經濟體的減碳目標和可再生能源的扶植政策也將產生同樣的影響。
煤炭產業走向衰落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中國承諾最晚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峰值。由于煤炭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因此煤炭需求量和碳排放量的起伏完全同步。
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的協議將推動中國煤炭消費在未來十年達到峰值,而需求增長放緩給煤炭價格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很快顯現。
相對于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巴黎氣候大會上各國將采取更有力的氣候行動,從而會從四個方面給煤炭和可再生能源調控產生更大的影響。
首先,參與的國家更多:簽訂哥本哈根協議的只有90個國家,而目前已有約140個國家向巴黎氣候協議主辦方提交了各自的氣候行動計劃;其次,本次各國提交的目標都更為具體,責任更加明確;第三,預計各國都將同意定期評估各自的氣候行動計劃(從2020年開始,每五年一次),從而確保協議長期沿著正確的方向執行;最后,各國政府有望同意信息透明化,公開氣候行動計劃的實施進程,比如向聯合國提交年度或者兩年一次的報告。
然而,巴黎氣候大會最后的減排力度才是最終決定誰受益、誰受限的關鍵所在。
大會前的游說情況能有效推測會后受益者。
可以預見,若最終協議能制定出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將極大推動整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從太陽能組件、風力發電機的生產,到可再生能源發電,再到通過數字化互聯網電網技術整合可再生能源等,都會得到有利的支持。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碳排放的各種技術也會從中受益。
上述公司也紛紛在巴黎氣候大會前的新聞發布會上為大力減排而積極游說。
相反,如果巴黎氣候大會未能達成有效協議,化石燃料出口國將從中獲益。
或許,此次巴黎氣候大會上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是否能制定出一個本世紀全球經濟去碳化的長期計劃,這將對未來產業走勢產生深遠影響。針對這一目標,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的科學評估指出,如果致力于遏制全球變暖,將升溫控制在2℃以內(與工業化前相比),那么到210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該接近于零,甚至是負增長。
雖然這個目標看上去或許會因為過于長遠而讓人懷疑其實際意義,但是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卻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各國若能承諾在本世紀末消除溫室氣體排放,那就意味著到本世紀中葉,目標至少應該完成一半。因而低碳產業的發展勢在必行,投資者和企業家也就能從現在放手參與其中,畢竟起步得越早就越有優勢。同時,這也將加快創新和降低成本,進而促進經濟的平穩轉型,并降低轉型代價。
但是目前該長期目標仍處于草擬階段,尚未決定。很有可能最終結果不到會議結束的那一刻不會敲定,也就是在12月11日至13日期間某刻才能見分曉。
翻譯:李路
杰勒德·韋恩,環境經濟學博士,商業及環境團體顧問,分析能源與氣候政策。他曾是路透社的記者和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