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表示,根據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規定,暫緩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發改委解釋說,我國環保形勢日益嚴峻,一些地區以臭氧、灰霾污染為特征的復合型污染日益突出,機動車尾氣排放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發揮成品油價格杠桿作用,是促進資源節約、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
治理霧霾是否應該成為暫緩調整成品油價格的理由,孰是孰非,姑且不論,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在環境
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的背景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正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而我們也迫切需要適應綠色發展的要求,改變我們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
近年來,起床推窗先看天、出門必查PM2.5、包里時刻備口罩、每月少開一天車等,已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習慣;購物使用環保袋、外出就餐適度點餐、優先購買
節能產品等,已成為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上馬治污設施、開發綠色產品、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等,已成為很多企業綠色轉型的舉措;實行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淘汰關停落產能等,也成為不少地方謀求持續發展的自覺行動。
仍舊頻頻出現的霧霾天氣,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在環境保護上,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對粗放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調整,同時要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從各方面減少污染。
今年“6·5”環境日,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撰文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
推動這場變革,觀念的轉變是前提,利益的取舍是關鍵。在這一進程中,既需要完善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基層的貫徹落實;既需要政府部門的倡導推動,也需要企業、個人的積極參與;既需要價值層面的引導動員,也需要制度體系的規范約束。
實踐表明,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過程中,如果公眾和社會各界都行動起來,自覺參與和踐行環境保護,實現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綠色化轉變,將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們不能一邊抱怨著霧霾的頻繁來襲,一邊依然故我大手大腳地消耗資源能源;不能光指責政府,而自己不肯為撥霾見日做出犧牲。其實,每個人都是污染的制造者和受害者,當霧霾爆表之時,誰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獨善其身?為何不行動起來,讓環境因你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