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出現了新一輪‘光伏熱’,但這次跟以前不同。”王勃華說,光伏投資熱情從上一輪的制造環節向光伏電站轉移。除金融機構外,很多傳統行業企業也切入光伏電站投資領域。
和其他工業能源行業的產能縮減、下滑不同,中國光伏行業的新增裝機量在過去的2015年仍然保持了大幅增長,累計裝機量首次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一。
1月21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下稱CPIA)會長王勃華在該協會主辦的“光伏行業2015年回顧與2016年展望研討會”上稱,2015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約15GW,同比增長40%以上,連續三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量約43GW,約占全球總量的1/5。
中國的光伏產品產量迎來大幅增長。CPIA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多晶硅產量超過16.5萬噸,同比增長25%,比2013年增加一倍;組件產量達到43GW以上,同比增長20.8%;硅片和電池片產量分別超過100億片和41GW。
在多晶硅、組件、硅片和電池四個環節中,多晶硅經營壓力較大。“盡管生產成本持續下降,但企業議價能力不強。”王勃華稱,多晶硅生產是系統工程,產線需要保持在一定負荷,彈性較小,因而庫存始終較高。
2015年國內太陽能級多晶硅(一級致密料)平均價格為12.4萬元/噸,同比下跌22.6%,從年初到年底,價格下跌幅度超過25%。當前低于11萬元/噸的價格更是已跌破2012年底“雙反”前的歷史最低點。就目前價位而言,中國僅有少數多晶硅生產企業能有微利,而其余多數均已在虧損經營。
中國
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家生稱,截至去年底,國內在產多晶硅企業僅剩15家(包括
陜西天宏和昆明冶研兩家檢修的企業),有效年產能共計19萬噸,比上年凈增2.5萬噸。其中,
江蘇中能、特變電工、
四川永祥、
新疆大全、亞洲硅業和洛陽中硅六家企業年產能超過萬噸,江蘇中能以6.8萬噸的年產能遙遙領先。
組件方面,晶硅電池仍為主流。CPIA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多晶組件平均轉換效率為15.91%,單晶組件為16.53%。2015年企業平均產能利用率為86.7%,較去年上半年提高6個百分點,但也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跡象。
“下游開發商在采購中對小型組件公司能否長期存活并兌現其對組件的質保,普遍持懷疑態度,轉而青睞有品牌的大企業。”王勃華稱,在后續競爭中,既無規模亦無品牌的中小企業或將大面積被
市場淘汰。
從去年大型電站投資者招標均價來看,組件產品價格呈現先降后升的態勢,下半年企業盈利水平明顯改觀。去年12月,單晶組件報價4.04元/W,多晶3.98元/W。
CPIA統計的37家企業,硅片平均產能利用率達到94%;26家企業平均利潤率7.6%。去年下半年市場增長拉動多晶硅片需求,硅片產能擴充有限,價格先抑后揚。
電池片方面,多晶仍為主流。單晶和多晶電池產業化效率分別達到19.5%和17.95%。CPIA統計的50家企業平均產能利用率85%,13家純電池片企業凈利潤率5%。單晶硅片價格下滑使P型單晶電池成本下降明顯,已出現單晶報價接近多晶報價的情形。
行情回暖促使企業盈利情況明顯好轉,大多數企業扭虧為盈。CPIA統計了33家通過規范條件企業的經營情況,僅有4家虧損,平均利潤率達到4.7%,同比增長超過30%,明顯高于電子制造業3%的水平。
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加快海外建廠步伐,已投產和在建的電池產能達5200MW,組件產能達5710MW。加上計劃建設產能,上述兩個數據將分別達到6300MW和1.04GW。
“中國又出現了新一輪‘光伏熱’,但這次跟以前不同。”王勃華說,光伏投資熱情從上一輪的制造環節向光伏電站轉移。除金融機構外,很多傳統行業企業也切入光伏電站投資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光伏概念股中,被用于光伏電站的募集資金達到260億元,電站規模達3GW。
逐利的資本顯然是看中了電站資產的高盈利。目前整個光伏產業鏈中,電站開發環節有10%以上的內部收益率,遠高于光伏制造業。
投資光伏電站也可拉動企業自身消化電池組件等產能。組件制造商前20名中,幾乎全部涉足下游電站開發業務。
但在王勃華看來,過分將投資熱情集中在電站,對整個行業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電站作為應用環節確實很重要,畢竟沒有市場就沒有這個行業,但光伏行業的根基還是在制造業。”王勃華說。
一片生機背后,光伏行業所面臨的多重困境也阻礙其向前發展。用王勃華的話說,補貼拖欠、限電棄光,和土地稅費
問題“三座大山”的壓力仍在。
光伏上網電價補貼主要來自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2015年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額度為1.5分/千瓦時(現已調整到1.9分/千瓦時),全年征收額約為500億元,其中用于光伏部分預計僅能滿足2013年9月之前納入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的項目資金需求,換言之,自2013年9月起,近兩年半以來的新增光伏電站沒有拿到電價補貼。
CIPA預計,中國光伏補貼累計缺口高達數百億元。目前,可再生能源第六批補貼目錄前期工作已經啟動,細節正在討論中,不久將下發各地。
補貼資金來源不足,或將使光伏補貼拖欠將成為常態。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建議,通過財政撥款等方式擴充資金來源渠道,繼續提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標準,并通過多種方式探索提升化石能源成本,以改善補貼資金穩定性。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研究員邢翼騰則提議,將居民、農業、自備電廠列入征收目錄。
此外,過于繁瑣的補貼申報發放程序亦令企業詬病已久。目前,補貼資金的申報、審核、撥付由地方財政、價格和能源部初審后,再經財政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三家審批,再由中央財政撥付至地方財政,繼而直接發送至發電企業,或由電網企業代付。
資金調配周期過長,直接導致發電企業資金周轉不暢、財務成本增加,產業鏈出現發電企業、制造企業、零部件企業之間的三角債現象,對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改造升級,以及正常經營帶來較大影響。
限電問題在光伏行業亦是“老生常談”。目前,中國電源結構仍以火電為主,占比達到67%,特別是“三北”地區,占比達70%。2015年,國家電網調度范圍(不含蒙西)累計棄光電量為46.5億千瓦時,棄光率12.62%。
甘肅棄光率最高,達30.7%,新疆以22%位居其后。
與國外相比,新能源消納問題在中國顯得格外突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紅煒認為,造成大量棄光損失的根本原因在于電網輸送能力不足。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則認為,制約新能源消納的剛性約束,在于電網項目核準滯后于新能源項目,導致新能源富集地區不同程度都存在跨省跨區通道能力不足的問題。
李瓊慧舉例說,甘肅酒泉風電基地裝機規模已超過12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近600萬千瓦,但酒泉-
湖南特高壓直流工程2015年5月核準建設,預計2017年才能投產,外送通道建設滯后2-3年。
光伏電站用地
政策不合理、稅賦不規范則加大了企業負擔。2015年9月,國土資源部、發改委等六部委出臺的《關于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地政策的意見》對光伏電站項目提出,“占用農用地的,所有用地部分均應按建設用地管理”。
CPIA認為,由于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土地基本上都是“農用地”或“建設用地”,光伏電站建設基本上是以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形式發展,并不改變原有土地利用性質,因此,上文規定有“一刀切”之嫌。這既增加了光伏電站投資成本,也對光伏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起到了阻礙而非促進作用。
此外,光伏電站的土地稅賦征收不規范、企業稅負過重且操作不透明不公開,亦令企業頭痛不已。
盡管如此,市場已對光伏行業的繼續升溫抱有預期。CPIA預測,2016年多晶硅產量將增長9%至18萬噸,組件將增長16.3%至50GW,新增裝機量增長33%至20GW。2016年,中國、美國、印度市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而日本和歐洲市場保持穩定,非洲等新興光伏市場也將逐步開始冒頭。
王勃華預計,2016年中國光伏市場將呈現先緊后松態勢。上網標桿電價政策將于6月底下調,將會使得搶裝提前至上半年,下半年則由于西北部地區限電,市場需求將往中東部地區走,但由于土地性質、補貼拖欠以及商業模式等問題,市場將會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