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為前期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完成
碳市場基礎建設工作。國內(nèi)7個
碳交易試點地區(qū)中,5個地區(qū)已經(jīng)完成了兩次履約,2個地區(qū)也完成了一次履約,所有試點地區(qū)都在不斷的嘗試中積累碳市場的運行經(jīng)驗,這些試點的經(jīng)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王芳,2015):一方面是積極的可以直接被采用,另一方面是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無論七個試點的經(jīng)驗能否被采用,它們對未來全國碳市場建設都是積極的、有用的。
試點碳市場主要指標情況
納入7個試點碳交易平臺的排放企業(yè)和單位共有2000多家,分配的
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根據(jù)7個試點交易所公布的數(shù)據(jù),7個試點2015年度碳市場交易總量約6600萬噸,其中,
配額在線交易約2454萬噸CO2,配額大宗交易約850萬噸CO2,補充機制交易約3295萬噸CO2。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百億噸交易量相比雖然仍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國碳市場整體上已經(jīng)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碳交易體系。
交易量
對于7個碳交易試點地區(qū)的時序綜合交易情況,如圖3-1:2015年度全國范圍內(nèi)當日碳交易量明顯增加的日期比2014年度最多提前了約70個交易日,這也說明2015年度碳市場交易的積極性遠遠高于2014年度,更多交易者主動參與交易;對于日交易量在20萬噸以上的交易日數(shù)量,2015年度有22天,約為2014年度12天的兩倍,而對于日交易量在5萬噸以上的交易活躍期持續(xù)時間,2015年度比2014年度多了50多個交易日,這都反映出2015年度碳市場活躍度遠高于2014年度。
圖12:2014/2015年全國當日交易量(噸)
對比7個碳交易試點兩個年度的各自交易情況,如圖3-2,可以發(fā)現(xiàn)變化最大的是廣東碳市場。2015年度廣東碳市場交易總量占全國總交易量的27%,而在2014年度該值僅為6%,份額的來源
主要是天津碳市場和上海碳市場的交易總量急劇減少,兩者總共減少了約16%的市場份額。表現(xiàn)最為穩(wěn)定的是湖北碳市場和深圳碳市場,其中,湖北碳市場是國內(nèi)最大的碳市場,市場份額約占全國總量的43%,而配額總量最小的深圳碳市場交易量之高得益于其較高的交易活躍度。
圖13:2014/2015年7個試點碳市場交易量年度對比情況
交易集中度與交易活躍度
從2014-2015年度各交易試點當日交易量情況來看,如圖3-3,7個試點都存在交易過度集中的情況,主要集中時間是履約截止日前1-2個月,在這些時間以外的交易日,各試點碳市場交易量多在10000噸以下。對于天津碳市場(圖中紅色折線圖),很明顯可以看出,2015年度交易量遠不如2014年度,而湖北碳市場與廣東碳市場的交易量則在2015年度有了極大的增加。
圖14:2014-2015年各交易試點當日交易量(噸)
根據(jù)2015年度的交易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各試點地區(qū)交易量情況的重要指標,見表3-11,包括總交易量、日交易量最大值、交易集中程度和交易活躍度。交易最為集中的是廣東碳市場,達到了92.56%,交易量較為均衡的是天津、上海、深圳碳市場,多在50%出頭。交易活躍度最高的是深圳碳市場,如圖3-4,達到了約8%,而天津、重慶碳市場的交易活躍度較低。
表22:2015年度試點地區(qū)主要交易產(chǎn)品的交易集中度與交易活躍度
配額估計值:除了廣東省官方公布2014年度配額總量外,其他試點均根據(jù)2013年度媒體爆料的配額總量進行估算,目前配額信息透明度不高,計算結果僅供參考.
交易年交易集中程度:來自2015年度報告,個人自設,交易量集中程度,首先將交易日每天的交易量排序,找出交易量最多的前20%交易日,將選中的交易量求和,與總交易量的比值即為交易量集中程度。
交易年交易活躍度:借鑒股票流通性強弱指標換手率的計算公式,即成交量/發(fā)行總股數(shù)×100%,設立出碳交易體系活躍程度指標,即交易量/配額總量×100%。
本文摘選于2016-環(huán)維易為-中國碳市場調(diào)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