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
“2016地壇
論壇”于6月16日在
北京舉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出席并發言,他表示,
碳排放交易權的體系還不完善,不健全。大多數地區還是依據行政規章建設
碳交易市場,試點的總量總體偏松,導致配額價格較大幅度下跌,市場活躍度不高,交易規模有限。
以下為會議實錄:
馬愛民: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我代表會議的主辦方之一感謝大家參加第七屆地壇論壇,大家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綜合國力躍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對于未來發展的瓶頸效益凸顯,傳統的粗放方式不可持續,綠色發展的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著力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核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發展清潔能源為主要途徑,以低能耗、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發展道路,是實現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已經先后制定了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和2030年前后爭取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需要有效的
政策手段。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眾多文件中提出碳
排放權交易,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要求,通過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相結合,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企業研發和應用低碳技術,加強碳排放管理,吸引社會資金向低碳行業,低碳產品,低碳服務聚集。
促進經濟社會向低碳綠色發展轉型,如果說幾年前剛剛提出要在中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時候,部分人士還對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有這種懷疑,首先要歸功于我們國家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取得的成功,在七個試點省市構建法律政策體系,排放配額分配和管理,排放測量、報告與核查,交易和管理、能力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為啟動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與此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
問題和不足,表現在我們實施碳排放交易權的體系不完善,不健全。大多數地區還是依據行政規章建設碳交易市場,試點的總量總體偏松,導致配額價格較大幅度下跌,市場活躍度不高,交易規模有限,市場監管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參與主體的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
這些問題的存在正是說明了開展試點意義,為全國碳交易市場提供借鑒。展望未來碳交易市場建設,覆蓋范圍更廣,市場規模更大,參與主體更多,交易產品更為多樣。對于國家和地方的主管部門,
第三方機構參與碳排放交易的企業以及交易機構都是新的挑戰和考驗。
對于國家部門來講最大的考驗是科學決策、制定游戲規則和市場監管能力。全國碳交易市場將是全球第一大交易市場,市場治理的難度必然更大,對立法要求更為迫切,盡快出臺全國碳排放交易權管理條例和相關細則,對于規范市場行為,增加市場透明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來說考驗是雙重的,一方面是提高管理碳排放能力,履行控制排放的義務,實施
減排活動,編報排放信息和制定監測計劃等等,進一步加強管理能力,管理和利用好碳排放市場。對于第三方機構考驗技術能力以及誠信對,如果核查過程中不能保持公平、公正,不按照規定去進行核查,有可能會造成不同企業減排成本差異,導致對市場公平性的懷疑,直接威脅到碳交易市場的生命力,因此對第三方
核查機構的監管,應該是政府部門和市場監管的重大職責之一。
對交易平臺面臨的主要考驗是對交易活動的日常監管,保持在公平的環境下進行交易,加強交易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和會員、工作人員的管理。在全國
碳市場建設中碳交易機構發揮重要作用,由于試點階段的特殊性,每個省市都設立市場交易機構。我們知道還有更多的地方表示對于建立交易機構的態度,保持多個交易機構,有利于公平競爭,鼓勵提高交易機構的服務水平是有利的。但是過多交易機構導致平均盈利水平下降,有可能造成惡性競爭。可能造成全國統一市場的割裂,出現地方保護主義,這是在我們全國碳市場建設過程中需要給予關注的。
面對嶄新的課題,我們有大量工作需要研究和探索,我們作為專注于氣候變化政策研究的機構,愿意與大家一起努力,為支持全國碳市場建設開展合作,做好技術支撐的工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