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星:湖北
碳市場主體以傳統高耗能產業為主。首批納入138家企業,其中電力、
水泥行業較為活躍。
從湖北
碳交易試點啟動至2014年底,有50多家控排企業投入47.7億元用于
節能降碳,節能改造投資比2013年提高了38%。
同時,市場交易機制也給企業帶來了紅利,有60多家企業通過碳交易獲利超過2億元,調動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中國電力報: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推出了現貨遠期交易產品?該產品有何價值?
楊光星:碳
排放權現貨遠期交易是為豐富控排企業
碳資產管理手段,降低企業履約成本和風險的一種創新型交易產品。
該產品的推出,有助于控排企業
碳配額的套期保值,通過提前鎖定履約成本來降低履約風險,資金使用更加高效,為控排企業碳資產管理提供更為靈活的交易手段,有助 于彌補碳現貨市場由于配額交易過度集中、流動性不足造成的價格非合理性波動,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規避遠期風險,有助于各類
碳金融產品創新。現貨遠期交易產品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有益探索,將為國家建立多層次碳市場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電力報:何為多層次碳金融市場?
楊光星:湖北碳交易試點啟動后,不斷推出多種形式的碳金融產品,包括開展全國首個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業務、發行首個碳眾籌項目、發行全國首個碳信托基金、首創碳配額托管業務、引進境外投資者、開展遠期交易等。
通過碳金融創新,一是提供多樣
化工具,解決碳資產與金融市場需求的跨期匹配
問題,進一步拓寬控排企業融資渠道,有效降低企業低碳轉型的融資成本,二是提高企業環境信息透明度,加強金融業環境風險管理的基礎,構建綠色金融生態,形成多層次金融體系;三是撬動社會資本,填補產業和 城市化低碳發展的資金缺口。
中國電力報: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啟動,目前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楊光星:首先,當前配額分配面臨著企業排放數據基礎薄弱、經濟形勢難以預測等風險,試點地區如何銜接與過渡也需研究。
其次,市場監管方面,需要梳理政府和市場的權責,明確國家和地方政府管理職責,建立完整的監管體系。
另外,在碳金融方面,需要更多的市場引導和
政策支持。
中國電力報:目前,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為全國碳市場建設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楊光星: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4月27日掛牌“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中心”,今后將圍繞“1+1+9”的能力建設服務體系,持續開發標準化培訓教材,并建立一流的師資團隊以確保培訓質量,探索網絡學習與基地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提升培訓效率,提供“咨詢-考核-反饋-
認證”的全流程跟進服務 以強化培訓效果,最終建成區域輻射的培訓體系,促進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工作的體系化、標準化、信息化開展。
中國電力報:您對參與各方有何建議?
楊光星:對非試點地方政府而言,在編制企業清單、報送排放數據等方面面臨著能力不足、權責不清等問題,應該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認識到碳市場提供了更為公開公平的管理方式。同時,可依托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中心,對本行政區域內企業行業開展培訓活動。
對企業而言,首先應認識到產業轉型和升級是大趨勢,通過碳市場和碳交易不僅能利用科學的碳資產管理獲益,長遠看來更是提升競爭力、助力轉型的有效手段。建議企業積極參與,了解國家體系設計和方向;學習試點企業,汲取經驗教訓,盡早建立高效的決策機制,提早布局全國碳市場;建章立制,專業化管理,定制管理方案;加強能力建設,做好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