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碳排放,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
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省圍繞完成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約束性指標,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強重點用能單位
節能管理,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控制各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以能源消費年均5.23%的增速支撐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10.55%的增長,促進了全省經濟提質增效,提高了工業、農林等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十二五”節能降碳目標超額完成。2015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1.1噸標煤/萬元,5年累計下降21.82%,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二五”期間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的目標任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20%以上,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二五”期間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6%的目標任務。2014—2015年全省能耗增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520萬噸標準煤以內,能耗年均增速控制在了國家下達的3.5%以內。
——重點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十二五”期間,我省積極爭取中央投資,同時不斷加大省級資金投入力度,多措并舉支持節能降碳重點工程建設。燃煤鍋爐節能環保能效提升、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等節能技術改造重點工程,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節能產品惠民、綠色照明推廣等節能技術推廣工程,節能監察機構能力、溫室氣體統計核算和綠色政府示范帶動等節能降碳能力建設工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甘南黃河重要水資源補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適應氣候變
化工程建設穩步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噸鎳能耗等部分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節能產業有序發展,高效板式換熱器等節能產品能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碳匯建設進展明顯,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1.86%,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明顯提高。
——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通過完善法律
法規、健全標準體系、強化責任考核、淘汰落后產能、實施重點工程、推動技術進步、強化激勵約束等
政策措施,積極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煤炭消費比重不斷降低、天然氣消費占比穩步上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顯著提高。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9.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風電、光電裝機達到1252萬千瓦和610萬千瓦,位居全國第2位和第1位。敦煌市、金昌市、武威市入選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穩步提升。節能工作支撐體系不斷完善,構建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節能監察體系,定期開展節能形勢分析,建立萬家企業能源利用狀況報告系統。積極開展了節能量交易試點。建立了涵蓋能源活動等五大領域、適應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要求的基礎統計核算體系,實行了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制度,初步搭建了全省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系統。組建了甘肅省碳
排放權交易中心,啟動了金昌和酒泉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開展了重點區域各類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未來全省氣候變化趨勢預測,編制了全省氣象災害高風險區和重點區域災害風險圖集,建設了氣象災害風險信息共享和發布平臺。
——組織和政策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研究制定了《甘肅省“十二五”節能
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甘政發〔2012〕12號)、《甘肅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意見的實施意見》(甘政發〔2014〕14號)、《甘肅省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意見》(甘政辦發〔2014〕198號)、《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甘政辦發〔2014〕199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行統籌部署。省應對氣候變化及
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完善了成員單位信息報送制度和聯席會議制度,強化了統籌協調功能。
二、發展環境
與“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間節約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發展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新常態下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面臨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隨著經濟調整進入轉型升級階段,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全省能源消費需求總量穩中緩增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未來五年,國家實行能源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我省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要求更加緊迫,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將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任務繁重、意義重大。
——轉型發展已成為國家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作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合理設定資源消耗總量控制目標,加強能源、水、土地等戰略性資源管控,強化能源消耗強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同時,我國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將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
市場建設,以市場機制倒逼企業開展節能降碳促進發展方式轉型。
——綠色發展戰略地位進一步確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都將綠色發展作為發展戰略。“十三五”期間,我省進一步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將為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打下堅實的現實基礎。
——經濟發展任務重。我省人均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居于全國末位,以能源資源型傳統產業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特征明顯,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強化節能減排低碳,實現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我省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扶貧攻堅任務重,同時我省依托能源資源優勢、能源產業基礎,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基地過程中,為就地消納配套能源,陸續建設的高載能項目較多,“十三五”期間對資源能源和環境容量的剛性需求較大,國家對資源環境政策日益強化,實現“雙贏”難度愈來愈大。
——能源利用效率偏低。2015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11噸標煤/萬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70%,我省統計監測的26種主要耗能產品中,有17種產品單位能耗高于全國平均值,僅有9種優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體用能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明顯差距。
——能源消費結構尚待優化。我省煤炭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天然氣消費占比少,風、光、生物質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情況與資源擁有量有較大差距,能源戰略通道建設較慢,現有清潔能源利用水平不高。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難度大。我省氣候類型多樣,地質地貌條件復雜,一些地區地下水位下降、濕地減少、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洪澇和地質災害頻發,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點多面廣,工作難度較大。
——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基礎仍需加強。全省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統計、監測、分析較為薄弱,重點企事業單位能源審計和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報送等基礎性工作滯后,培訓宣傳教育工作尚需進一步加強,全社會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意識和理念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強化。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突出抓好重點地區、領域節能降碳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積極應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確保按期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降碳目標任務。
“十三五”全省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節能降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立足省情,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與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機制,積極探索碳排放權和用能權初始分配制度,在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和碳排放控制目標。
——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與創新驅動相結合。以市場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為基本動力,不斷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創新,積極建立、健全節能量交易、用能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化機制,增強科技的支撐能力。
——堅持控制增量、優化存量并重。認真執行國家能源消費總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配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制度,從結構、技術、管理三個方面深入開展節能降碳,優化存量,實現管控結合。
——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結合各地區(領域、行業、企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布局、能源利用水平、資源環境狀況、發展條件與潛力,堅持統籌兼顧、分類施策,合理下達節能和碳排放指標,確保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序推進。
——堅持繼續深化體制機制。積極營造政府引導、企業主動作為和公眾積極參與的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良好社會氛圍。
二、主要目標
“十三五”期間,能耗強度和
碳強度指標穩步下降,能耗和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建成全省規范統一的
碳市場,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權交易工作運轉良好,為盡早達到碳排放峰值打好基礎;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取得明顯成效;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取得重要進展;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基礎支撐能力不斷夯實;節能低碳意識在全社會普遍形成。到2020年,實現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能源消費總量不超過8951萬噸標煤目標。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良好,年均增速達16%以上;非化石能源穩步推進,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20%左右;天然氣消費有序推進,天然氣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0%以上。
重點領域節能降碳不斷深入。積極推進工業領域節能降碳,到202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深入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到2020年,新建建筑30%達到綠色建筑標準;不斷強化公共機構節能降碳,到2020年人均綜合能耗較2010年下降12%。
碳交易市場建設穩步推進。積極推進碳交易體系咨詢核查管理,形成適應省情、制度健全、管理規范、運作良好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森林碳匯有序發展,森林面積比2010年增加60萬公頃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10年增加5000萬立方米左右。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深入推進工業節能降碳
積極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以提高燃煤發電效率為中心,采用潔凈煤發電、大容量循環流化床、燃煤聯合循環發電、熱電冷聯產、空冷等節能技術;開發應用數字化風力發電場調度控制技術以及并網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推廣生物質能發電、生物質汽油柴油深加工、沼氣回收和發電裝置;發展特高壓、超高壓交流輸電技術,開展電網動態無功優化綜合研究及應用,推廣無功就地補償和集中補償技術,合理協調大機組無功出力分配,通過全網無功優化,減少電網網損,實現電網節能經濟調度和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以石油開采、乙烯、合成氨、電石為重點,支持生產裝置內部進行能量系統優化改造,推廣應用高效節能環保型燃燒器。石油開采行業,加強推廣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油氣密閉集輸綜合節能等技術;合成氨行業,重點推廣先進煤氣化技術、高效脫硫脫碳、低位能余熱吸收制冷等技術;乙烯行業,大力推廣重油催化熱裂解新技術,優化原料結構,對主體設備裂解爐、壓縮機進行優化改造,實施生產過程用能集成優化;電石行業,推廣爐氣利用、空心電極等低碳技術和大型密閉式電石爐裝置。
推動鋼鐵產品由普鋼向優質鋼專用材、普碳鋼向合金鋼發展,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鼓勵推廣應用先進的選礦工藝技術裝備,提高精礦粉鐵品位和金屬收得率;采礦工序提倡露天礦陡幫開采工藝技術,降低剝采比;普及焦爐干熄焦裝置、高爐干法除塵及爐頂壓差發電裝置,重點推廣焦爐實施煤調濕改造、轉爐余熱發電裝置和燒結機余熱發電裝置;推廣蓄熱式燃燒技術在熱風爐、軋鋼加熱爐、烤包器、鍋爐及其它爐窯上的應用,采用連鑄坯熱送熱裝、直接軋制工藝。
以電解鋁、銅、鉛鋅冶煉為重點,大力推廣新型陰極結構、新型導流結構、高陽極電流密度超大型鋁電解槽;積極開發銅冶煉及加工短流程工藝技術,強化“白銀煉銅法”技術創新,推動共伴生銅礦資源高效利用,推廣氧氣底吹爐連續煉銅、富氧閃速及富氧熔池熔煉工藝,替代反射爐、鼓風爐和電爐等傳統工藝;加快短流程連續煉鉛節能技術、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煉鉛工藝的推廣,鼓勵支持余熱發電項目建設。
(五)煤炭(煤化工)行業。
按照國內先進能效水平要求,布局煤化工項目,建設河西煤炭分質利用基地和隴東煤炭清潔轉化基地。推行高效、綠色開采技術,推進煤層氣抽采利用,開展二氧化碳驅煤層氣應用試點。推廣運用劣質煤、高硫煤加壓氣化、緩控釋肥料生產技術、大型整流技術、無汞催化技術、煤瀝青改性替代石油瀝青技術、甲醇汽油助劑技術等煤化工技術。利用礦井排出的煤矸石,建設煤矸石磚廠,因地制宜建設煤矸石電站和瓦斯發電站。加強跨行業聯產技術研發應用,積極推進煤化工產業與煉油、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熱電、制氫等產業優化組合技術。
以
水泥、平板
玻璃、
陶瓷和新型墻體材料為重點,發展綠色建材產品。水泥行業,推廣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新型粉磨設備及技術;玻璃行業,推廣先進浮法工藝、熔窯全氧燃燒技術、玻璃淬冷技術、優化熔窯設計;建筑陶瓷行業,推廣輥道窯技術,采用潔凈氣體燃料無匣缽燒成工藝,推廣瓷磚薄型化和潔具輕型化技術;新型墻體材料行業,推廣煤矸石燒結磚隧道窯余熱發電技術和燒結磚內燃工藝、廣塑鋼保溫復合窗、夾層玻璃、中空玻璃和鍍膜玻璃等建筑保溫門窗技術。
二、積極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
(一)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
嚴格執行新建建筑節能標準。進一步完善新建建筑在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的節能監管機制,確保建筑全生命周期節能標準執行質量及水平。總結現有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研究制定適宜我省自然氣候特點的更高水平節能標準。鼓勵政府投資保障性住房、辦公建筑及公益性建筑率先執行更高水平節能標準。推廣分布式能源、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鼓勵農村新建節能建筑,積極推進農村太陽能暖房、綠色農房建設,引導農房執行建筑節能標準。
(二)強化建筑運行節能監管。
繼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加強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項目過程管理,嚴格按照相關節能改造技術規程的要求規范實施,確保節能改造工程質量。鼓勵實施節能改造時,同步實現宜居小區改造,通過示范引路、穩步推進,擴大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規模。鼓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PPP等市場化方式,開展公共建筑和公共機構辦公建筑空調、采暖、通風、照明、熱水等用能系統節能改造。新建小區、停車場、物流園區、機場、
公交車站等項目時,電動汽車充電樁座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
(三)推行綠色建筑行動。
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到2020年,力爭3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繼續重點推動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蘭州保障性住房等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條件成熟地區擴大綠色建筑標準的執行范圍。逐步將民用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納入可行性研究報告、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確保綠色建筑質量。加快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研發推廣,加強綠色建筑技術標準規范研發制定,開展綠色建筑技術的集成示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力構建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筑技術體系。提高綠色建材應用比例。
(一)優化交通運輸結構。
合理配置各類運輸方式,逐步增加節能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分擔率。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公路運輸,進一步提高公路運輸的分擔率。繼續大力發展鐵路建設,加快高速鐵路發展進程,提高鐵路運輸分擔率。開辟蘭州直飛“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城市的航線航班、加密中川機場直達省會城市、重要旅游商貿城市航線航班,強化省域支線機場之間以及與中川機場的有效銜接,穩步提高
航空運輸分擔率。加快內河水運業的優化調整,加強運力宏觀調控,減少單位運輸耗能量和碳排放。
(二)加快城鄉道路運輸低碳化進程。
積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推進綠色交通低碳城市試點和公交都市建設。加快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或改造工程,倡導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車+公交”、“步行+自行車”、“公交+地鐵”等“綠色出行”方式。推動建立城市交通立體化,加大平交道口互交化建設。推進“綠色低碳公路”建設,持續推廣耐久性路面材料等高速公路施工技術,加快機動車充電站、CNG(壓縮天然氣)等節能服務網點建設,盡快在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布置與車流相適應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加快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節能環保改造,開展太陽能供電系統、太陽能公路隧道照明專用控制系統等風電、光電試點。推進城鄉交通一卡通、物流系統建設,促進農村交通低碳化發展。大力發展甩掛運輸、共同配送、統一配送等先進的物流組織模式。
(三)推動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節能降碳。
重點推進高速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水上公交、公共自行車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推廣。加快淘汰高耗能客貨運輸車輛,積極推廣LNG(液化天然氣)、純電動汽車等綠色交通運輸裝備和節能型綠色倉儲設施,推廣應用電子不停車收費(ETC)、超限超載不停車檢測、信息傳輸系統、ETC聯網工程、集裝單元化技術、采用低照度下高顯色性隧道照明燈具,運用車輛感應式隧道照明智能控制系統、隧道通風照明智能控制技術,提高客車實載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強機場低碳化改造和運營管理,在機場設計中考慮自然光照明系統,使用智能照明系統,采用高效節能燈,使用電動汽車逐步替代機場大巴。
四、深化農業、林業領域節能降碳
(一)加強農業領域節能降碳。
加強農村節能管理。大力支持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鼓勵農村家庭電氣化等電能替代項目,加快發展節油、節電、節煤等農業裝備和設施。鼓勵農民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能采暖房,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發電。積極開展畜禽養殖排污申報試點工作,加強畜禽散養戶管理,減少農業養殖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深入推進農村供水、灌溉水工程,淘汰耗電高、檢修頻繁、陳舊落后的設備,加快推進“大水漫灌”轉變為“噴灌”、“滴灌”的灌溉方式,建立高效節水農業;加大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提高水質達標率、供水保證率。
增加農業碳匯。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現代農業,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有效改善農業灌溉水水質,積極推廣有機肥、專用配方肥、堆肥種植,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升土壤有機質,增加碳匯。深入推進“365”現代農業發展計劃,穩定玉米和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種植面積。以河西灌區、沿黃灌區、渭河流域、涇河流域、“兩江一水”流域為重點,加快蔬菜標準園創建和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打造特色優質蔬菜產業基地,提升農業碳匯。
優化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方式。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運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大力推廣“種—養—沼”等低碳循環生產方式,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優化耕作環節,實行少耕、免耕、精準作業和高效栽培。加強土壤培肥改良,開展“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現代化建設。重點推進農牧業生產過程減排、水資源高效利用、高產抗逆作物育種和栽培、土壤修復、森林經營、濕地保護與恢復、防沙治沙、生態功能保護恢復關鍵技術與珍稀瀕危物種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繼續推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牲畜糞便綜合利用。禁止秸稈露天焚燒,推進秸稈全量化利用。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構建農村清潔能源體系。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的科學分離。
(二)增加林業及生態系統碳匯。
增加林業碳匯。以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為依托,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統籌城鄉綠化,加大荒山造林力度。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三北防護林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森林資源保護。繼續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開展林業碳匯的增匯、適應機制、計量監測、碳匯林建設等關鍵技術研究。以平涼、慶陽、天水、隴南和中部等區域為重點,打造蘋果產業基地,穩步發展隴南優質核桃、油橄欖等木本油料,河西走廊重點發展優質設施葡萄、黃冠梨、大棗、枸杞等特色優質林產品生產基地,增加林業碳匯。將退耕、禁牧、封山和人工造林種草相結合,重點營造生態林。
增加草原和濕地碳匯。按照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布局中的“三屏四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分,以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供給為主要任務,對河西內陸河、中部沿黃、甘南高原、南部秦巴山、隴東隴中黃土高原等五大片區實施分區域綜合治理,推進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兩江一水”區域、渭河源區、黃土高原地區、董志塬等生態脆弱區保護與綜合治理,增強提供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保護的能力。爭取國家啟動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對冰川、濕地、森林、草原進行搶救性保護。探索建立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進一步在草原牧區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等草原保護制度,遏制草場退化,加強蟲鼠害治理等管理措施。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建設與管理,不斷增強濕地儲碳能力。
五、強化商業機構、公共機構領域節能降碳
(一)開展商業機構節能降碳活動。
推廣低
碳管理模式、綠色低碳采購和綠色服務等,培育一批綠色市場、商場、寫字樓、飯店、賓館和旅游景區,加快設施節能改造,嚴格用能管理,引導消費行為,嚴格執行夏季、冬季空調溫度設置標準。開展商貿流通領域節能標準建設和能源消費統計試點,逐步建立完善商貿流通領域能源統計體系和平臺。
(二)強化公共機構節能降碳活動。
推行綠色辦公消費行為,全面實施綠色采購制度,各級行政事業單位率先實施公共建筑設施節能及辦公用品節約使用。積極推廣綠色辦公模式,推行精簡高效會議組織模式,繼續完善電視電話會議、網絡視頻會議等系統。推行辦公自動化,大力推進公文無紙化傳輸,推廣使用再生紙。結合不同公共機構特點,總結綠色辦公經驗,推廣典型模式,重點推進公共機構建筑及數據中心、電梯、空調、鍋爐房等用能系統和附屬設施節能改造。加快公共機構辦公區節能改造,實施辦公建筑節能改造工程,積極推廣使用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國家機關等公共機構率先開展供熱計量改造,推行按熱量收費制度。建立健全公共機構能源審計、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額管理制度,推進能耗監測平臺和節能監管體系建設。
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落實《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力爭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值保持年均增速16%以上,實現總產值比2015年翻一番。
(一)優化節能環保產業空間布局。
依托蘭州新區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園等節能環保產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整合資金,分階段、分步驟動態扶持和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高效鍋爐、節能換熱設備制造、節能電氣裝備制造、余熱余壓利用裝備制造等領域產業特色突出、規模效益較好、帶動能力較強的龍頭骨干企業,配套扶持原料和零部件生產企業,構建和完善“汽車整車制造/配套充電設施建設—車體配套材料—售后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鍋爐裝備制造/粉煤制備—物流配送—熱力供應”產業鏈等主導產業鏈條,形成橫向關聯配套、縱向延伸拓展的產業網絡。
(二)加大節能環保低碳技術推廣力度。
加快形成節能環保低碳技術遴選、示范和推廣的動態管理機制。根據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及甘肅省產業發展需求,實施一批節能環保低碳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示范項目。在鋼鐵、有色、石化、電力、煤炭、建材、建筑、交通等領域加大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在農業、林業、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加強旱作節水農藝栽培、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和生態環境修復等適應氣候變化關鍵技術的示范應用。
(三)夯實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基礎。
充分發揮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創新驅動引擎和向西開放重要平臺作用,進一步增強節能環保產業公共服務能力。鼓勵和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組織構建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宣傳推廣、技術和產品出口服務、投融資服務等功能平臺。組織科研院所、節能服務公司、金融機構等相關單位組建節能環保低碳服務產業聯盟。建設集節能低碳領域的技術咨詢、項目對接、科技金融、權益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服務平臺和低碳技術創新聯盟,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強化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環境建設。
七、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一)增強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種植業。根據氣候變化趨勢調整作物品種布局和種植制度,培育耐旱作物品種,提高復種指數及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加快推進河西走廊、沿黃灌溉區等生產條件較好地區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隴東、隴中干旱農業區及隴南丘陵山地農業區種養結構,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
林業。科學規劃林種布局、優化改造林分結構、提高森林經營技術,嚴格執行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目錄,加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等重點生態區域森林防火、野生動物疫病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增加現有森林資源保護、加大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強化特殊生態區域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畜牧業。堅持草畜平衡,推廣普及基于草地生產力變化的定量放牧、休牧及輪牧模式。轉變甘南草原傳統畜牧業發展方式,篩選具有適應性強、高產的牧草品種改良草場,優化人工草地管理,實施牧民定居工程。對祁連山草原實施搶救性保護措施,對嚴重退化草地實行退牧還草,優化畜群結構,加強飼草料儲備庫與保溫棚圈等設施建設。創建草食畜牧業基地,推動草原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建設。
(二)增強水利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加快水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推進水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張掖、隴南、敦煌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落實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受益地區對水源保護地的補償機制。強化城鎮節水,積極推廣張掖節水型社會模式。構建區域協調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區域供水體系、安全可靠的農村供水體系、農田節水體系、防洪減災體系、人水和諧的水生態保護體系,實現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態安全。加強重點地區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加強水資源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工業節水,強化對煤化工等高耗水項目的水資源評估和節水“三同時”評價,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推進工業水循環利用,對缺水及水污染嚴重的地區推進再生水利用。加強中水、礦井疏干水、苦咸水、雨洪等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利用,開展雨水集流工程。強化城鎮生活污水治理,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因地制宜改造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定期清理河面大面積污染物,嚴格控制河西地區地下水開發。在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優先種植需肥需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發展農業節水,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作物節水抗旱技術。
(三)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城市低碳化建設和管理。建設以節能低碳為特征的煤、氣、電、熱等能源供應設施、給排水設施、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蘭州1小時經濟圈,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區域統籌和城鄉統籌,避免資源浪費及重復建設。
城鄉建設方面。城鄉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特別是潛在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影響;開展西北防風固沙生態屏障氣候適應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應對熱島效應和城市內澇,加強雨洪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
交通設施方面。對氣候風險高的路段采用強化設計,加強交通運輸設施維護保養,研究改進公路、鐵路、機場、管道、城市軌道、水上公交等設計建設標準,優化線路設計和選址方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能源設施方面。評估氣候變化及極端氣候災害對能源設施影響;修訂輸變電設施抗風、抗壓、抗冰凍標準,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對電網安全運行和能源開采等的氣象服務。
(四)增強生態脆弱地區和生態敏感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按照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布局要求,合理確定重點產業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加強產業政策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引導與約束作用,嚴格限制在生態脆弱或環境敏感地區建設“兩高”行業項目。加強對各類產業發展規劃的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推進定西等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農牧交錯帶與高寒草地。強化草畜平衡管理,進一步加強草地防火與病蟲鼠害防治;嚴格控制新開墾耕地,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強防護林體系建設;推廣生態畜牧業和“農牧互補”生產方式。
荒漠區和泥石流頻發區。加強荒漠區風沙治理,對區域內25°以上陡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草),對現有林分進行科學改造,加強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內陸河水資源合理利用,限制荒漠化地區的農業開發,實施禁牧封育,開展沙荒地和鹽堿地綜合治理。堅決制止濫墾、濫伐、濫挖。泥石流頻發區根據不同地段全面規劃、突出重點、有所側重進行治理,防范自然災害,減輕災害損失。
祁連山高寒半干旱半濕潤區。加強祁連山區冰川、濕地、森林、草原保護,嚴格控制牲畜數量,強化草畜平衡管理,減少人為生態破壞,適度發展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特色產業,引導過剩人口和產業有序轉移,減輕生態壓力。按照“南護水源、中興綠洲、北防風沙”的戰略方針,強化祁連山保護區水源涵養,對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采取綜合治理措施,遏制下游荒漠化。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以多沙粗沙地區為重點,加強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溝道壩系建設;采取封山育林、峰坡禁牧措施減少人為生態破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與氣候相適應的特色農產品;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荒漠區。以敦煌、民勤等地區為重點,加強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對荒漠化嚴重的地區禁止農業開發,實施禁牧封育,強化荒漠化地區植被保護。保護荒漠植被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禁止在保護區獵殺、非法獵捕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建立保護區荒漠生物物種儲存基地,保障生物物種安全。加強生態調水工程,減少水資源無序開發。
高寒濕潤區。以甘南為重點,加強高寒草甸和高寒濕地保護與修復。加強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與管理,擴大濕地保護和恢復試點工程的范圍。發展生態功能恢復關鍵技術與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技術,維持生物的多樣性,防止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增強濕地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高對舟曲等泥石流易發地區的應對能力,通過禁止亂砍亂伐、加強裸露地表生態修復、調整不合理的耕作等方式涵養水源,加強山坡、溝谷、堆積區綜合整治。
(五)增強人群健康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加強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影響評估。完善氣候變化脆弱地區和貧困地區公共醫療衛生設施;加強氣候變化相關疾病特別是相關傳染性和突發性疾病流行特點、規律及應對策略、技術研究;推進健康甘肅建設,探索建立對氣候變化敏感疾病的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公眾信息發布機制,及時向公眾發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健康風險及相應的適應建議,提升公眾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認知水平和自我防護能力;建立極端天氣氣候災難災后心理干預機制,確保受災人群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制定氣候變化影響人群健康應急預案。每年開展風險評估,確定季節性、區域性防治重點。加強對氣候變化條件下媒介傳播疾病的監測與防控。加強與氣候變化相關衛生資源投入與健康教育。
(六)增強防災減災體系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健全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機制。完善甘肅省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區劃和減災預案。針對氣候災害新特征調整防災減災對策,科學編制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應急處置方案。加強氣候災害管理,嚴禁盲目圍墾、設障和侵占湖泊、河灘、行洪通道,研究探索水庫汛限水位動態控制。
強化預測預報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加大基礎信息收集力度,建立甘肅省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庫,加強氣候變化風險及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報。開展農業、林業等部門和領域氣候變化風險分析,建立極端氣候事件預警指數和等級標準,實現各類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警信息共享共用和有效傳遞,盡可能避開災害高危險區和災害活動期。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提高對干旱、冰雹等災害的作業水平,在我省冰雹高風險和次高風險地區率先研究實施防雹網等減災項目,減少風雹災害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制定氣候敏感脆弱領域和區域適應氣候變化應急方案,提高全社會預防與規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能力。
(七)增強旅游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推行綠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引導和鼓勵旅游者選擇低碳旅游方式。利用發展文化表演、時尚休閑、展覽展會、美食購物等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小模式,展示大漠戈壁、丹霞砂林、冰川雪峰、森林草原、絲路文化、民族風情等旅游景點。綜合評估氣候、水文、土地、生物等自然稟賦狀況,采取必要的保護性措施,防止水、熱、雨、雪等氣候條件變化造成旅游資源進一步惡化,加強對月牙泉、莫高窟等受氣候變化威脅的風景名勝資源以及瀕危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加強節假日、旅游旺季氣象預報,及時發布極端天氣氣象預警信息,增強對旅游者保護,限制開放與季節或者氣候不相適應的游樂設備和場所。
第四章 重點支撐工程
一、能效提升工程
結合重點企事業單位節能低碳行動,抓好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鍋爐(窯爐)改造、節約和替代石油等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技術改造項目,同時結合實際推廣工業低品位余熱暖民工程、重大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等能效提升工程項目建設。
專欄1:能效提升工程
1.節能低碳技術改造工程:支持重點用能單位開展燃煤鍋爐節能環保能效提升、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改造。
2.工業低品位余熱暖民工程:根據各市州工業低品味余熱資源特點,結合地方供熱現狀及近、遠期供熱發展規劃和供熱管網基礎條件等因素,優選電力、鋼鐵、有色、化工行業等領域余熱熱源,推廣發展工業低品位余熱暖民工程。
3.合同能源管理工程: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經驗,建立和完善全省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共服務平臺、節能服務機構庫和節能量監測機構庫,繼續推動節能服務公司在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
二、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推廣工程
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全面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效達標對標、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節能低碳產品惠民、節能低碳產品推廣等工程。
專欄2: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推廣工程
1.開展用能單位能效對標:建立健全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計量體系,強化節能目標和碳交易配額責任制,積極推廣節能低碳技術、產品和工藝,開展能效達標對標工作。
2.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鼓勵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綠色照明產品、高效節能電機等節能技術、產品、裝備、核心零部件產業化示范項目,提高重大節能技術裝備能力。
3.節能低碳產品惠民工程:落實節能產品惠民政策,加大對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中節能汽車、電機、高效照明產品、熱水器等高效節能產品進行推廣使用。
4.節能低碳產品推廣工程:加快入選《甘肅省節能環保產品推廣名錄》產品推廣,積極引進我省具備基礎的重點節能技術,研究制定我省低碳產品推廣目錄,優先推廣低碳標識產品。
三、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推廣工程
大力推進節能低碳試點示范工程,以試點示范帶動節能低碳深入開展,重點推進低碳園區、社區、城市試點,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近零碳(減碳)示范,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創建,資源環境領域改革試點等試點示范工程建設。
專欄3:節能低碳試點示范工程
1.低碳園區、社區、城市試點:加快推進金昌低碳試點城市建設,爭取2-3個城市列入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加快推進嘉峪關工業園區低碳試點建設,鼓勵省級園區開展低碳改造,建成4-5家低碳產業示范園區;結合綠色社區創建開展低碳社區試點,爭取30個社區列入國家試點。
2.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工程:結合創建國家級、省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重點開展節能、節水、資源循環利用、可再生能源應用和綠色消費等工作。到2020年,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中創建示范單位100個。
3.近零碳(減碳)示范工程:積極在敦煌等新能源示范城市試點開展近零碳示范工程。實施水泥、鋼鐵、有色、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產品替代工程。在有色、鋼鐵、水泥、電石等重點行業實施工業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控排示范工程。
4.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創建工程:加快蘭州市示范城市建設及經驗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到2020年爭取2-3個城市列入國家示范城市范圍。
5.資源環境領域改革試點工程:加快天水節能量交易試點工程,為全省開展節能量交易提供經驗;開展金昌、酒泉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為我省融入全國碳市場提供支撐。
四、適應氣候變化工程
以主動適應和合理適應為原則,積極開展草原退化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恢復、城市氣候災害防治、城市人群健康適應氣候變化等適應氣候變化試點行動,提高我省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專欄4:適應氣候變化工程
1.草原退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通過加強草地資源與環境監測、水資源利用與管理,采取退牧還草、圍欄封育、人工飼草基地建設、適應性畜產品種推廣、控制超載放牧和提高草地生產力等措施綜合治理退化草原,促進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2.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在甘南、河西等重點地區,選擇常年和季節性沼澤地、泥炭地、鹽沼地、湖泊和生物功能明顯的水域等重點領域,開展濕地保護和恢復試點工程,提高相應區域和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3.城市氣候災害防治工程:開展內澇、高溫、干旱等災害的綜合防治試點,評估氣候變化對我省不同區域的影響,探索城市在氣候變化條件下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提高規劃建設標準。
4.城市人群健康適應氣候變化工程:編制和修訂甘肅省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衛生應急預案,建立甘肅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人體健康監測預警網絡,修訂職業勞動防護標準,加強氣候變化敏感行業的醫療救治能力建設。
5.水利建設重點工程:加快配套完善水資源配置工程、區域供水工程、農村供水工程、城市供水工程、水生態保護工程、防洪減災工程。
五、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積極開展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實施效果評估、戰略性和前瞻性研究,統計監測報告監察核查體系、標準化體系建設等工作和項目,完善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專欄5: 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1.加強基礎研究和戰略研究:重點開展經濟新常態下碳交易、節能量交易、用能權交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碳排放權、用能權初始分配方法在我省的適用性研究,二氧化碳達峰研究、氣候適應性社會建設研究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課題研究。
2.健全統計監測報告監察核查體系建設:建立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送系統,構建地方、企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工作體系。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強化節能形勢預測預警,建設溫室氣體管理云平臺。完善監察管理服務體系。
3.完善標準化體系:加大對節能標準宣傳力度,探索建立碳排放標準。加大節能標準執行監督檢查,不斷細化完善省級標準,加強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規范化標準化配置管理,積極開展節能低碳產品
認證。開展能效和碳排放對標達標行動,建立和完善能效領跑者制度。
4.節能低碳政策評估工程:圍繞能源、工業、建筑、農林業等重點領域,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現有政策效果評估制度。逐步擴大節能低碳技術遴選、評估的領域和范圍,及時總結經驗,形成節能低碳技術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制度。
第五章 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考核問責
發揮省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抓好規劃的落實工作。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將本規劃確定的有關指標和任務要納入到各地區政績考核體系,保證規劃實施的系統性、連續性和針對性。各部門要按照任務分工,結合職責,抓好具體工作推進和任務落實,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做好跟蹤評估,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跟蹤機制,對我省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措施進行跟蹤評估,促進各項任務和目標順利實現。建立督查落實機制,省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對本規劃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及時解決實施中遇到的
問題。健全考核機制,按照責任落實、措施落實、工作落實的總體要求,對市州政府進行評價考核,綜合評價考核的結果要向社會公開,接受輿論監督。
二、加大資金引導,強化政策支持
強化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等中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市、縣兩級政府要支持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有關工作的開展,重點在科研和產業扶持方面加大節能降碳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各界增加低碳經濟發展投入,通過市場化融資渠道、發行債券等方式廣泛融資,支持節能環保相關制造和服務企業上市融資。鼓勵社會資金設立節能低碳公益性基金和產業發展基金,積極推進節能低碳領域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金融機構引入節能低碳評價因素,建立綠色信貸機制,提供項目融資、擔保等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研究
碳金融發展模式,積極開發碳金融產品。
推進和深化能源資源價格改革措施,落實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電價補償機制,運用價格杠桿促進風能、光伏等清潔能源有序發展。繼續對高耗能行業執行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政策,對電解鋁、水泥行業實行基于單位能耗超定額的階梯電價政策;探索對“兩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產能過剩)行業實行差別水價政策。繼續開展居民生活用氣、用電、用水階梯價格制度改革,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完善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
三、加大改革力度,細化分類指導
按照“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健全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的主導和監管作用,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自我約束作用,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的改革要求,圍繞碳排放權交易、節能量交易、用能權交易等市場化制度建設,深化節能降碳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結合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和新建項目能評審查,開展項目節能量交易,并逐步改為基于能源消費總量管理下的用能權交易,配套建立用能權交易系統、測量與核準體系。深入推進碳市場建設,扎實開展碳排放報告報送、核查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的基礎工作,以金昌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為契機,確定全省擬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企業,做好碳排放配額分配、碳交易注冊登記管理、碳金融和森林碳匯等工作。
統籌各地區經濟社會差異,深化資源環境管理,保障城鎮化、“一帶一路”、精準扶貧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和各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確保滿足工程建設節能降
碳指標需求。強化年能源消費量300萬噸標準煤以上重點區域節能和碳排放管理。對能源消費量大、能耗強度高的地區進行嚴格的節能降耗約束,加快經濟轉型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量相對較大、能耗強度相對較高的地區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存量,為經濟發展提供空間;其他能源消費量較小、能耗強度較低的地區支持其根據本地區的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對鋼鐵、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實行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健全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管理制度,嚴格落實目標考核和配額交易,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和節能自愿活動,推動能源管理體系、計量體系和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開展能源評審和績效評價、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積極推動各重點用能企業(單位)參與碳交易和節能量(用能權)交易。
四、嚴格執法檢查,引領全民節能
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甘肅省節約能源條例》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等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出臺《甘肅省節約能源條例》等配套法規制度,加強建章立制工作,理順體制機制。強化節能監察機制建設,強化部門聯合執法,完善日常監察與專項監察相結合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節能監察工作長效機制。加強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開工建設、投入生產和使用等環節的監督檢查。繼續強化對重點用能單位的考核,強化對未完成目標責任情況、未按要求淘汰落后產能、違規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設備、虛標產品能效標識等行為的監督檢查,依法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處罰。加強對重點企事業單位履行排放報告、提交核查報告和配額清繳義務,
第三方核查機構對核查機構出具虛假、不實核查報告等行為的監管。
在強化法規約束的同時,以市場化方式建立對節能降碳的正向激勵機制。倡導綠色低碳生活,鼓勵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等公共機構率先踐行勤儉節約和低碳消費理念。鼓勵零售企業不采購、不銷售過度包裝商品,探索設立低碳產品銷售專區和低碳產品超市。引導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推廣使用節能低碳技術和設備,使用清潔能源和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開展“低碳飲食行動”,推進餐飲點餐適量化,公務接待簡約化。深入開展低碳家庭創建活動,提倡公眾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水、節電、節氣、垃圾分類等低碳生活方式,加快衣物再利用。倡導“每周少開一天車”、“135”綠色出行方式(1公里以內步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活動。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優勢,積極運用網絡、微信、微博、短信等新興媒體,發行《甘肅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通訊》期刊、開展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專題講座,通過節能宣傳周、低碳宣傳日等主題活動,深入開展節能低碳宣傳教育,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降碳工作。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良好的輿論氛圍。
五、增強人才保障,夯實工作基礎
強化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研及師資人才隊伍,整合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建立相關學科,逐步建成強有力的管理和研發人才隊伍。支持有能力的中介組織組建專業服務機構,培育具備技術咨詢、指導、培訓和服務能力的人才隊伍,為我省開展相關教育培訓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加強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智庫建設,培養、造就和引進具有國際視野和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培育和建設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在相關領域有較強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實力和影響力的科研團隊,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開展節能及應對氣候變化人才隊伍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形成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積極開展節能低碳政策、適應氣候變化政策、節能環保產業
政策法規體系實施效果評估,適時作出調整。在我省逐步推行碳排放評價制度,在部分市州探索開展新建項目碳排放評估,積極加強全省節能和溫室氣體排放動態監測監督。積極開展節能量(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基礎培訓,促進我省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完善重點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統計核算制度,定期編制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適時啟動市州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報告編制工作,規范清單編制方法和數據來源。開發全省統一的能耗在線監控平臺、省應對氣候變化大數據管理云平臺等信息化系統,為全省經濟運行分析和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