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中國的光伏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多晶硅產能在全球比重,從十年前的0.3%提升到2015年的47.8%;組件產能從11%提升至72.1%,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新增光伏裝機占比從十年前的0.36%,提升到如今的28.5%,并連續3年位列全球第一,累計裝機占比從1.35%增長至全球第一。
在十年的快速發展后,光伏產業開始遭遇“成長的煩惱”,棄光限電、補貼拖欠、產能過剩等
問題愈演愈烈,光伏等新能源產業與傳統能源的生產空間之爭開始烽煙四起!怎么辦?
如果說這十年光伏產業解決了“發展”的問題,后面面臨的將是“生存”的考驗:如何逍遙自在地活著?尤其是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專業副會長曾少軍在發言中認為,企業家精神支撐新能源在這十年取得了超常規發展,受消納
難題和補貼難題困擾新能源面臨發展瓶頸。長久靠補貼活著不現實,光伏要求得生存只有一條路:千方百計降低成本!
新能源的特點在于新,新就意味著風險。很多民營企業家才是真正的企業家,我們很多國有企業家其實是政治家,因為他們身上擔負著比民營企業家更多的非
市場的任務。面臨新能源的風險,誰能真正勇敢地進入?而且能挺得住,堅持下來,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家精神發揮著重要作用。
所以,中國新能源發展的十年,應該說民營企業家精神發揮最大作用的十年。
但是,大家也看到,中國新能源發展到現在遇到了一個關鍵的瓶頸,兩大問題困擾這新能源行業的從業人員。
一、消納問題
對照國家提出的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一次能源15%的比例能不能完成?現在的發展不是太快了,而是遠遠不夠。為什么會出現消納問題,大形勢有實體經濟的發展變化,經濟變化能源需求的供應會下降,能源需求的大盤子就這么多了,那該怎么辦?
從戰略部署上,新能源就是要把傳統能源替代了,但是話說起來容易,替代有那么容易嗎?每一種傳統能源后面都是大量就業人員的安置,大量產業轉移,大量的去產能的工作要做,都不容易。面對能源如何轉型時,很多地方政府也很頭疼,寧可把一些傳統的
法規得以保持,也不愿意讓任何一個下崗工人跑到市政府門前去靜坐。
我在國家發改委黨校學習期間,跟有關同志一起組織了一個調研組去華東調研。讓我感到特別生氣和不解的是,我國花了那么大的價錢鋪設了特高壓電網,把電網建到了華東地區,但華東地區現在很不愿意用特高壓電網所輸送過來的綠電,因為綠電會對本地的傳統能源進行替代,造成大量失業。很多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目前。我們要有耐心,消納問題要有一個解決的過程。
二、補貼的問題
不是我們國家不想補,實際真是沒辦法,因為新能源的發展速度超過了財政部原來對新能源補貼的規劃速度。現在經濟下行,錢不夠用。地方一屁股的債,中央到處要用錢,還要補貼新能源,這時候就補不起了。
怎么辦?除了向中央呼吁
政策,除了要求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法》,加強立法監督等等,新能源行業要自強,通過自己的努力,降低成本,通過技術的手段,如能源互聯網等,降低成本,能夠早日達到和傳統能源平價上網競爭的那一天。
那時候,補貼就不是問題了。老靠補貼生活的產業不可能是一個健康發展的產業,不可能是一個有序發展的產業。任何一個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的補貼肯定是一個逐漸下降的趨勢,不可能延續25年持續不變的補貼,這樣獲得補貼的產業是不可能獲得國家長久的支持。
所以,對于新能源行業,要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成本,來求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