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18 18:52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面向2015年這個關鍵的氣候談判節點,中國將如何開啟自己的“十三五”規劃?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接受中外對話的專訪,認為中國應該在“十三五”規劃中設立碳排放階段性總量控制目標,進一步理順節能減排的體制機制及相關制度安排。
中外對話:您預計德班平臺的談判在2015年能達成什么樣的成果?
多邊框架下的國際氣候談判,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從最基本的原則開始,各方缺乏達成共識的基礎,即使形成某個成果,也很難像1992年那樣凝聚共識。當然,在某些局部方面可能有進展,比如林業、化石能源消費等。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各個國家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解決好自己的問題,顯得更為重要。從行動上表現出誠意,需要比以前做得更多更實際。
中外對話:您覺得中國是否已經準備好一個長遠的減排承諾?
王毅:中國自“十一五”規劃開始,已經通過節能減排行動,有效實現了碳減排,其努力和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新興經濟體中是最突出的。如果說長期減排承諾,其本質是一個公平問題。中國政府現在經常強調“三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
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要步中國的后塵,也要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在其目前技術經濟條件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是在所難免的。對國際社會而言,更現實的是幫助發展中國家走好這個過程。與其要求他們做一個較高的承諾,不如采取切實行動,在現有能力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目標。目標設得過于理想化,超出實際能力,不僅難以實現,反而可能破壞已有的減排基礎、動搖信心,這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中外對話:在上述背景下,中國的“十三五”目標會有一些什么樣的總體趨勢?
王毅:“十三五”規劃期間,為了應對嚴重灰霾污染,首先在約束性目標方面,除了繼續執行強度目標(能源強度、碳強度)之外,應該考慮更多的總量控制目標,特別是應該增加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因為灰霾污染和碳排放總體上是同根同源,減少煤炭使用可以取得協同效應。與煤炭消費總量相聯系的是碳排放總量,因此,可以同時設立階段性碳排放總量目標,以表示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一旦設立了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就需要引入一系列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和制度安排,以保障目標的實現,包括起草相關立法,規范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和在有條件地區擴大試點范圍,建立基于碳減排目標的總量分解制度、清潔發展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等,以及采用碳稅、碳金融等相關政策,以更好地降低碳減排成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