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各界對林業
碳匯項目的價值認同很高,但在實踐中,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的碳
市場培育過程中,林業碳匯項目的儲備與開發一直很少,而且林業碳匯適用的
方法學也不多(截至2016年6月30日,國家發改委已在信息平臺分八批公布了196個備案的
ccer方法學,其中用于碳匯項目方法學只有5個)。之所以前期有點慢,可能與以下三個方面有關。
一是項目立項準入門檻高。由于
政策的規定,每個林業碳匯項目的實施規模不得少于5000畝林地,項目實施期在20年至60年,前期投入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且在剛種樹的前幾年,并不能產生太多的可以用于交易的碳匯。可以說林業碳匯項目門檻高、盤子大。
二是項目申報程序復雜,成本不低。根據有關學者研究,相對于工業項目申報CCER,由于林業碳匯項目的設計過程和計量方法復雜,項目期一般為20年以上,需要5次以上的審核,每次審核的成本10萬元左右,加上做CCER的項目申請文件,目前全國統一
碳市場尚未啟動的背景下開發一個林業CCER項目成本在150萬元左右。具體來說,該類項目的開發與申報要借助嚴格的計量方法學才能將其量化,通過嚴格的設計、審定、計量和核證等程序(特別是林業碳匯的計量、監測與核證,不但需要權威的
第三方機構,而且需要一定費用與時間等),還要證明其環境上的額外性和計算實際的
減排量;由專業的碳匯公司申請,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后,經聯合國認可的專業第三方機構認定等流程,確定林業碳匯所有權(林業碳匯產權與森林產權是可以分離的)。只有確定林業碳匯所有權后,才能夠按照市場規則進行交易。因此,林業碳匯項目申報的成本不低、程序復雜。
三是項目實施過程中情況復雜。林業碳匯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不但牽涉面廣、環節多,而且時間長、回報慢。因此,讓很多的社會資本感到畏難。
四是民眾普遍對森林碳匯這一新生領域的了解少,系統學習的渠道少,可借鑒的項目成功案例少。
從上述幾個方面來分析,林業碳匯項目的儲備、開發與實施,雖然意義重大,不可替代,但實施起來是一項系統工程,有人甚至說是所有
碳減排項目中最復雜也最難操作的項目。因此,如果沒有專業公司或專門機構組織專家、市場運營人才等來長期跟蹤與服務,一般情況下很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