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加拿大使館舉辦了“對話加拿大——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展望”活動,加拿大使館副大使杜欣麗、薩斯喀徹溫省省長Brad Wall、薩斯喀電力集團(SaskPower)副總裁兼國際碳捕捉和封存知識中心總裁墨鎳出席了此次活動,與中國企業和行業專家共同探討了如何利用先進高能效技術,在減少環境風險的同時創造重要的商貿合作機會。
杜欣麗在發言中指出:“當前,氣候變化是全球最大威脅,對經濟、健康、農業、貿易、
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存在巨大影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向適應性更強的經濟轉型的關鍵。加拿大擁有眾多先進高能效技術,充足多樣的可再生能源組合,更是世界一流的碳捕捉、利用和儲藏(CCUS)技術的先鋒,必當身先士卒。”
事實上,加拿大擁有十分清潔的能源組合,也正在采取有效措施減少
碳排放,這為中加兩國企業合作奠定了基礎。據了解,薩省發電歷史最悠久的電力公司薩斯喀電力集團,已經與中
石化、華能、大唐等中國企業積極展開合作。
正是因為加拿大企業在CCUS技術上的創新貢獻,國際能源署(IEA)早已將加拿大列為該技術的全球領導者,而薩斯喀電力集團的邊界壩三項目(BD3)更是全球首個大規模商業CCUS項目,充分展示了政府、學界和產業界在共同推進清潔能源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Brad Wall表示,薩省是加拿大第二大產油省,也是鈾資源的主要產地,去年鈾產量占全球22%。“現實是我們46%的電來自于煤炭,我們豐富的煤炭儲量雖然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必須面對越來越嚴格的排放
法規,所以薩省政府和聯邦政府一起投資了15億加元,建立了世界上首個最大的燃燒的碳捕集項目——BD3。”他坦言,“這已經不是理論了,這套設施已經運行兩年,每年能捕集80萬噸的碳,相當于在路上減少20萬輛汽車,對一個140萬、150萬人口的省來說這是一個成就。”
BD3 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清潔的化石能源發電廠,能夠減少90%的碳排放。普通天然氣電廠的碳排放量是同規模燃煤電廠的一半,而BD3的碳排放是天然氣電廠的1/4。另外,燃燒的飛灰還能收集起來賣給
水泥廠,用以生產混凝土;二氧化硫也可以通過捕集制成硫酸賣給工業用戶;和30年前的發電廠相比,二氧化氮排放量也降低了60%。
Brad Wall明確表示,推動加拿大CCUS技術快速發展有兩大因素,其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加拿大聯邦政府給予薩省2.4億加元的資金,使得BD3順利展開;其二是碳價值被明確,在意識到化石能源發電產生的“副產品”的價值后,使得CCUS技術研發加速,諸如二氧化碳可增加采集率這樣的優勢,足以讓CCUS變得更加有魅力。
對于BD3,墨鎳透露:“開發初期階段有順利也有麻煩,但CCUS技術能有這樣規模和難度的項目,絕對不足為奇,難能可貴的是,薩斯喀電力集團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
據悉,薩斯喀電力集團還運行著全球為數不多的一個商業規模的碳捕捉試驗基地,該試驗基地是一個與三菱、日立電力合作的名為Shand的電站。這也是全球唯一的真實環境下的試驗基地,能夠在商業電站的運行條件下測試其CCS工藝流程。
墨鎳另外介紹了薩斯喀電力集團和必和必拓合作成立的國際CCS知識中心,該中心是一家獨立的非營利機構,旨在加速CCUS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目標是降低CCUS的成本,推進信息更廣泛交流。“CCS不僅能夠用于電廠,還可以擴大到
鋼鐵、水泥和
化工行業,這是該中心成立的初衷,即向全世界更廣泛領域推廣CCS。”
眼下,薩斯喀電力集團正在努力優化BD3的工藝和流程,尤其是降低成本方面。“我們已經在開發下一代碳捕捉技術,為未來電廠的建設做準備,下一代技術將會比現在節省30%至40%的成本,就像很多技術一樣,越是到下一代成本越低,我們現在的成本已經接近天然氣發電成本,而且也能承受天然氣價格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所以這是一個真實可行并可靠的技術。對于那些想繼續使用燃煤發電的國家,我想應該會有很大興趣。”墨鎳強調。
Brad Wall指出,薩省在CCUS技術擁有20多年研發經驗,該省東南部已經儲藏了3000多萬噸二氧化碳,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儲藏地。除了上述介紹的BD3、Shand碳捕捉試驗基地和國際CCS知識中心,薩省還有Aquistore項目,這個在地下深層封存二氧化碳的項目,目前已有8萬噸二氧化碳封存在3400米深的地下,研究人員正在利用先進技術監測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效果。
可以展望,加拿大CCUS技術發展方向是正確且樂觀的,也許緩慢但從未停止,這也進一步強化了中加兩國的合作信心。Brad Wall認為,短期內煤炭不可能退出歷史舞臺,對中國而言,煤炭占比可能會在能源組合中下降,但仍將是重要電力來源,因此中加兩國在探索和應用碳價值方面擁有共同利益,中國有能力根據薩省在BD3取得的經驗將CCUS技術再提升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