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編寫小組組長毛洋指出,“2015年只有幾個官方文件出臺,2016年從中央各部委到地方政府一共有120多個政策文件出臺?!?/div>
根據國家發改委2016年透露的信息,就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而言,2014 年到2016 年,是從啟動全國碳市場的研究到完成碳市場前期籌備的第一個時間段,主要是要在法律
法規技術標準和基礎設施方面開展建設,完成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法規和配套的細則、技術標準制定,使碳市場具備啟動的條件。
2017年則是正式啟動階段,到2018年要確保各個環節落實到位,配額分配啟動運行。
而自2011年開始的7省市碳交易試點工作,目前雖然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百億噸的交易量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國碳市場整體上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碳交易體系。
報告指出,納入7個試點碳交易平臺的排放企業和單位共有2391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
根據7個試點交易所公布的數據,7個試點2015年度碳市場交易總量約1.01億噸,其中,配額在線交易約2500萬噸CO2,配額大宗交易約3300萬噸CO2,補充機制交易約4300萬噸CO2。
報告認為,自2011年啟動以來,七個試點基本建成了責權明晰、運行順暢、交易活躍、履約積極的碳交易市場體系,且在運轉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對于能源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極大地推進了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建設,為建立全國碳市場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報告還指出,于2017年啟動的中國碳市場“將覆蓋40億噸CO2(二氧化碳)當量,超過歐洲碳市場的兩倍,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體系?!?/div>
報告:碳市場亟需民間參與
此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報告,也指出了目前中國碳市場存在的一些
問題。
其中碳交易市場行業熱民間冷的老問題也被再次提及。
報告指出,構建成功的全國碳市場仍需要多個政府部門、私營機構和民間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詳細的
政策法規和技術支持,包括審計、配額分配、報告、監督和核查等多個環節。
報告稱,按照歐洲
碳金融發展的歷史經驗,
碳基金和碳資管計劃等產品都是個人參加碳市場的合適選擇。
報告編寫小組在其報告中選取了一款互聯網產品——螞蟻森林,來作為技術在個人碳排放領域的的分析案例。 根據報告的說法,這是目前全球規模第一的個人碳市場產品。而“螞蟻森林”產品的運營方
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螞蟻金服”)則表示,該產品用戶數已突破2億。
2016年8月,螞蟻金服對旗下支付寶平臺的4.5億用戶全面上線個人碳賬戶“螞蟻森林”。用戶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網絡購票等行為節省的碳排放量,將被計算為虛擬的“能量”,用來在手機里養大一棵棵虛擬樹。虛擬樹長成后,螞蟻金服和公益合作伙伴就會種下一棵真樹,以培養和激勵用戶的低碳環保行為。
螞蟻金服方面透露,截至2017年1月底,用戶在螞蟻森林累計種虛擬樹超過111萬棵。
“這個案例的本質,是讓綠色生活可衡量,從虛擬出發,進而影響到真實世界。沒有數字技術,很難想象會有這種全民參與構建的綠色生態。”發布會現場,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