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順利地展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管理工作,我國確定了多個試點城市率先探路。在政策的全面支撐下,地方探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即將到來的全國交易市場體系的確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示范模板。
由點到面構建市場體系 碳排放交易收獲階段性成果
2017年,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正式啟動,全局性框架正在有序構建中。這不僅是中國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重點,也是促進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手段。在兼顧經濟發展和低碳
節能的雙重需求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方面是在給企業施壓,另一方面也是在為企業提供踐行清潔生產的動力。
我國全面支持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
自2011年起,國家發改委就以《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為基礎,建立了包括
北京、天津、
深圳等7個省市在內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目前,《全國
碳交易市場配額分配方案(討論稿)》已經開始小范圍征求意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巡視員謝極聲稱,我國將進一步編制市場建立總體方案,強化基礎支撐力。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近日表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具有促進碳
減排和促進發展方面的多種作用。接下來,我國仍需建立健全相關標準規范,穩定市場價格,提高市場活躍度,同時充分發揮監管作用,以保障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
多地發布方案加碼市場建立
早在2016年的時候,《
四川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就已經出爐。文件明確指出,要綜合協調各部門工作,從配額管理、市場交易、核查與履約、自愿減排項目管理與交易、信息公開與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六大方面進行了梳理。
江西省的地方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實施方案也對全省工作進行了部署,致力于建立長效、低成本減碳機制。方案指出,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完善工作機制,重點建立碳排放市場建設政策管理體系、協調機制、核查隊伍,落實資金保障,加強技術支撐,強化輿論引導。
以2016年試點工作為基礎,
福建省發改委已經下發關于征選第二批碳排放權交易
第三方核查機構的通知,預計將新納入300家企業。而廈門市也在不久前印發了貫徹落實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表示要樹立低碳發展目標,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組織全市企業參與碳排放權市場交易。
全國最大單筆碳排放配額置換交易敲定
6月5日的消息顯示,深圳市屬國企能源集團下屬深圳能源媽灣
電力有限公司與深圳中碳事業新能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市排放權交易所完成規模達68萬噸的置換交易,創下國內單筆配額置換交易最高紀錄。
作為全國7大試點城市之一,深圳以此為契機全面開啟了碳交易市場,也是全國首個總成交量達百萬噸級、總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的碳交易平臺。此次交易的達成也具有深遠意義,為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經驗和示范作用。
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成效顯著
無論是地方政策的加碼,還是置換交易的落定,都只是我國碳交易框架探索的冰山一角。北京市碳交易試點也是眾多縮影之一,進一步表明碳排放市場建立的可行性。據統計,自2013年11月28日開市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共成交碳排放配額超過1400萬噸,成交額約5.3億元。
截至2016年底,北京
碳市場累計申請開戶機構已超過900家。相較2015年,2016年配額成交量增長130.10%、成交額增長80.11%。作為全國首個跨區域碳排放交易試點,北京碳交易均價是全國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中最高的,也是相對最穩定的。
同時,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助力跨區域碳排放交易發展的效果格外顯著。據了解,
河北省承德6家
水泥企業被納入跨區交易體系,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以及鄂爾多斯市也在逐步融入其中。截至目前,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實踐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眼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離正式啟動漸近,各地的標準、實踐以及機制等方面的探索有序推進中。試點城市的投石問路為整體規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地方市場交易則為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碳排放權交易布局提供了可借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