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8 17:59 來源: 紐約時報
?
上海黃浦江上的吳涇煤電廠。
儲百亮
2017年6月26日
北京——就在特朗普總統拒絕了巴黎氣候協定之后,其他國家都希望中國能在應對全球變暖上處于領導的位置,習大大也正大力推動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要在中國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許可證交易市場。
今年晚些時候開啟的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已經籌備了好幾年,但隨著習大大對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做出重大政策反應,這個市場開始成形。中國政府周三公布的溫室氣體政策通知說,該交易市場將在2017年按時啟動。
“在國家范圍進行碳交易將向全世界發出信號,表明中國對這個問題持認真的態度,”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的教授王毅說,他也是人大代表,并在氣候政策上向政府提供建議。
但這對習大大來說,是一個高度引人注目的高額賭注。習大大似乎急于在貿易、多邊合作和氣候變化等方面奪走美國的領導地位。盡管習大大在環境和市場改革方面的記錄有好有壞,但中國的碳交易計劃并不是一個既定成功的賭注。
歐洲和加利福尼亞州已經采用這種限額和交易市場,為溫室氣體排放設定了上限,讓企業購買和出售排放許可,希望以此釋放市場競爭,推動節能和清潔技術的使用。但是,還沒有人在中國政府設想的規模上進行過這種嘗試,中國是世界上一個主要的碳排放國。
讓碳交易順利進行可能會需要幾年的時間,并將檢驗習大大擴大市場、限制污染行業的誓言。新的碳交易市場如果遭受巨大挫折,可能會讓中國尷尬,并削弱全球對使用限額與貿易措施來減少導致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支持。
王毅說,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之后,一些實力強大的公司和行業協會更加不愿意接受減排交易,這可能也會拖累中國擴大排放交易的行動。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任務,”他說。“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必須穩步推進、不能失敗的原因。如果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失敗,不僅對中國,對全球碳市場都會是一大打擊?!?/span>
制定上限和進行交易的理念是減少排放的公司得到獎勵,而落后者將付出更高的代價。政府規定污染物排放量的上限,并把這個量用排放配額的形式分配或者出售給企業。參加交易的制造廠、電廠等企業可以根據各自的配額進行排污;如果削減了污染,就可以出售余量,或是把它存起來備用;如果用盡了現有配額,那就需要購買更多的配額,而購買價格通常具有懲罰性質。
隨著時間推移,政府可以降低排放量,讓配額更加稀缺,加大價格壓力,從而促進企業減排。
湖北省武漢某建筑工地的工人。
“每一噸排放量都意味著潛在的金錢損失。”美國環保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亞洲區副總裁杜丹德(Daniel J.Dudek)表示,“它改變了人們對曾經基本上免費的東西的想法。”該協會一直就碳交易市場為中國政府提供建議。
在杜丹德開始和中國合作之前,他為美國政界提供用上限和交易來限制污染的建議已有數十年時間,其中包括總統喬治·H·W·布什(George H.W. Bush),他用這種方式來減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二氮,這些污染物所致的酸雨對森林造成了危害。
但創建政府指定的市場從來都不容易。即使是成熟的經濟體,也在制定溫室氣體市場的規則時遇到了問題。中國的決策者已經研究了歐洲和加利福尼亞的做法,后者在2013年推出了排放交易計劃。
而且,中國的工業部門相當龐大,由國有企業集團主導,這些集團有些時候比監管機構更強大,對法律采取無視態度。官員干預市場已成習慣。地方保護主義往往會阻礙國內競爭,污染和能源數據可能并不可靠,或者干脆造假。
“他們遇到的麻煩之一,就是如何獲得真實的數字,”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向中國官員提供關于氣候友好型金融政策建議的戴青麗(Deborah M. Lehr)說?!耙扇∨欧沤灰仔袆樱憔托枰姓鎸崝底?,以便弄清如何給這些排放定價?!?/span>
12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空的霧霾。
中國的政策顧問表示,如果克服了這些問題,中國就會超過歐盟,創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市場,而且還有可能深化中國在發展新能源技術上的影響力。
在碳市場問題上為政府建言獻策的清華大學教授張希良表示:“碳市場的成功啟動,將大大提升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地位?!?/span>
中國官員目前已經放棄了一開始宏大的目標,打算從相對較小的規模起步。
2015年后,習大大宣布了一項國家排放交易計劃,作為和奧巴馬政府一起正式承諾的支持新氣候協議的一部分,當時北京的決策者提出的碳市場計劃包括八個部門,比如鋼鐵、石油化工和建筑材料等。
據參與規劃的專家們說,幾個月前,為碳市場做準備的政府機構國家發改委認為仍然缺乏很多可靠的行業信息。
根據專家和地方政府籌備工作組的說法,發改委把一開始很有可能加入市場的行業驟減至三個:燃煤電廠、水泥和鋁。這些行業的生產流程相對簡單,收集數據更容易。航空業也可能會被包括在內。
Carbon Pulse聯合創始人、位于北京的斯迪安·瑞克勒夫(Stian Reklev)表示:“從少量行業起步,雖然和原計劃不同,但卻是一個好主意?!边@個機構提供溫室氣體市場和氣候變化政策方面的信息?!?/span>
“要讓其發揮效果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說。“如果你覺得中國的方案從一開始就能有效地大幅減排,你會失望的。”
不過,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15年,中國的企業和其他人為活動釋放了約104億噸氣體。杜丹德表示,即使是縮減之后,這個新興市場的排放量也會達到該數字的一半。
基本挑戰之一就是說服數以千計的中國企業把信任和資本投入到這個規模有限的二氧化碳市場上,其中大多數企業在排放污染物時都沒有權衡過環境成本。
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經開展了七個碳交易試點項目,地點包括北京、上海和中部的湖北省(東部沿海的福建省去年宣布推出第八個項目)。
一些觀察人士說,即便進行了這一連串的試點,中國不嚴格的統計數據和執行不力依然可能束縛全國市場。但其他一些人表示,交易本身會放大獲得可靠數據的壓力。
“你開始在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私營部門的其他領域創造出提供準確數據的確定權益,”北京觀察排放交易的團體——中國碳論壇的研究和項目經理休·斯萊特(Huw Slater)說?!霸谥袊荒苷娴牡鹊秸莆樟司_數據再開始,因為永遠等不到那一天?!?/span>
但一直在為政府官員提供建議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教授王克說,即便是現在,試點項目之外的很多公司高管對這個市場將如何運作知之甚少,并可能對相關文書工作和用來監測排放情況的檢查不快。
全國市場正式開啟后,一直到2020年前后更多的將是實驗性質,而官方和企業則會確定如何分配許可證和管理這個市場。起初,企業可能會分到富足的排放許可,這意味著它們只用購買或競拍一小部分的排放額度。
幾名擔任中國政府顧問的專家說,官方不愿在目前公眾對稅負頗為不滿之際提出碳稅。去年,中國立法機構批準了一項新的環保稅,將從2018年開征,但政策制定者反對把明確許可征收碳稅納入其中。
“政治進程的現實是,碳稅短期內不太可能出臺,”王克說。“在政治上,這比成立碳市場更難?!?/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