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近國家發改委的人士處獲悉,目前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在加快建設,《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也在抓緊出臺。“2017年將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形成市場化減碳體系,重點覆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八個行業,碳排放量占全國的40%~50%。”
另外,正在研究的配套
政策還包括重點企業碳排放報告辦法、碳排放交易
第三方核查機構管理辦法、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制度等;同時,還將有序發展
碳金融衍生品,建立市場風險預警機制,促進
碳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以鋼鐵行業為例,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告訴記者,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步入發展關鍵期,鋼鐵行業是碳排放的重要行業,也是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首批8個重點排放行業之一。“目前,電力、
水泥、電解鋁3個行業已公布
碳配額分配方案,將率先進入
碳交易市場,鋼鐵行業也處于碳市場推進的關鍵階段。”
全國性的碳市場建立以后,其交易規模頗為可觀。根據東方證券的測算,國內碳排放總量超過100億噸/年,以納入碳交易市場比重30%~40%測算,未來中國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規模將在30億噸以上,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內40元/噸左右的碳價計算,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
若考慮期貨等衍生品交易開啟并達到歐盟碳市場水平,未來全國碳交易市場交易額規模可達5000億元。全國碳市場將使包括碳交易所、控排企業、
減排量開發企業、碳資產開發企業、碳核查/盤查企業等在內的產業鏈上多參與主體收益。
據了解,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設主要分三個階段,其中,2014~2015年為準備階段,涉及相關法律
法規立法,技術標準開發和配額分配方法制定等;2016~2020年為運行完善階段,將全面啟動實施和完善全國統一的碳市場;2020年之后為拓展階段,將擴大參與企業范圍和碳市場中的交易品種,同時將探索與國際上其它試點對接的可能性。
2013年起,國內已先后建立了
深圳、
北京、廣東、上海、天津、湖北和重慶等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參與企業按照其碳排放或能耗指標分為重點排放單位和報告單位,重點排放單位應當在配額許可范圍內排放二氧化碳,報告單位中自愿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非重點排放單位。
“以前的碳交易是分省市做試點,本省市企業如果有多余額度也只能在本地市場交易,不能跨區域,統一碳市場形成以后,全國范圍內都可以進行交易。”中國
節能協會副理事長房慶在接受采訪時向記者表示,雖然今年碳交易市場有可能全面放開,但是開放到什么程度還不清楚;另外,全國碳市場的建立還面臨統一審核、統一交易標準等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