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企業家,各位朋友:
祝賀《2017
貴州省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成功舉辦。會議要我來就綠色制造促進發展做個發言。企業社會責任是廣泛的概念,實現綠色發展是重要內容,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是企業的必然選擇。
一、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是黨和國家一以貫之的戰略方針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格局,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的新理念。黨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人大通過并頒布了新《環保法》。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親力親為,他曾明確指出“長江不搞大開發,要搞大保護”,2016 年8 月他視察
青海省時指示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面對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命題,習主席在聯合國代表中國政府向世界莊重承諾,中國二氧化
碳排放量2030 年達到峰值,得到世界各國的贊許。關于轉變生產方式,習總書記告誡我們,依靠要素成本優勢驅動、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學習貫徹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和習總書記的指示,我理解我們工業經濟領域應該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國家明確的各地主體功能定位,完善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在國家、地區發展規劃框架內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履行生態保護職責,把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和諧。二是協助建立并執行自然資源的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實行能源、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環境容量限制雙管理,維系生態質量,要有全局和長遠的戰略謀劃,形成并執行完善的工業綠色標準。三是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以能源產業、制造業、建筑業和
運輸業為重點,深入開展
節能降耗、
減排治污、提質創優,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尤其是推進能源生產、消費結構變革,把住節能環保的源頭。四是協助推進全社會綠色發展。執行政府規劃,參與構建新型城鄉綠色生態體系。支持綠色消費、綠色出行,要以企業優秀的綠色文化促進形成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氛圍,使綠色低碳深入到千家萬戶,成為全民自覺行動。五是全面落實綠色發展職責。綜合利用法律、經濟、科技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在落實政府和部門監管責任的同時,必須嚴格落實企業和法人單位的主體責任。近年來嚴格執行新《環保法》,治理霧霾、環保督查取得了效果。
二、加強改善宏觀調控,放緩經濟增速、調整產業結構,減輕資源環境負載
近幾年全國節能環保成效顯著,從節能效果看,2015 年單位GDP 能耗下降5.6%,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8.4%,2016 年降幅為5%和7%,今年上半年持續下降3.9%和3.4%。
年度能耗總量2015 年只增長0.94%,2016 年增長1.4%,均為歷史新低。從環保狀況看,“十二五”化學耗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際減少12.9%、13%、18%、18.6%,均超額完成約束性指標。2016 年持續下降,其中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下降2.9%、5.6%和4%,PM2.5 濃度下降6%。據悉2011-2016 年,我國單位GDPC02 排放量下降26.2%。
取得明顯成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宏觀經濟分析,一是經濟增速放緩。從2008 年到2016 年,GDP 年增幅由10%左右下降到6.7%,相應減緩了對資源環境壓力,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幅由7.5%下降到1.4%,相應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0.7 下降到0.2。二是淘汰落后、去產能。落后產能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載體。僅2013 年-2015年全國共淘汰
鋼鐵產能9000 多萬噸、
水泥2.3 億噸、平板
玻璃7600 多萬重量箱、電解鋁100 多萬噸。2016 年鋼鐵去產能6500 萬噸,煤炭2.9 億噸。今年鋼5000 萬噸,煤1.5 億噸,上半年完成85%、74%。尤其危害大、隱患深的“地條鋼”1.3 億噸能力、5000 萬噸產量基本拆除。三是國民經濟中三產比例上升。2013 年三產首次超過二產,2016 年三產增加值占GDP 上升到51.6%,二產下降到39.8%。三產具有能耗物耗低、三廢排放少的優勢,據測算單位增加值能耗三產是二產的21%,相應排污量也應是五分之一。
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十三五”GDP 增幅控制在6.5%-7%;加快供給制結構性改革,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堅持不懈“三去一降一補”,完成“十三五”確定的
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就有了堅實基礎。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國規上工業能源消費量同比增長3.3%,而去年同期是下降1.5%,尤其是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0.42%,而去年同期為下降6.9%。節能減排是長期艱巨的任務,不可有絲毫松懈,防止出現較大反彈。在宏觀調控的大局下、必須更加落實企業的微觀主體責任。
三、深入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提質創優,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綠色低碳貫穿了工業經濟全產業鏈,從上游看,能源、原材料領城多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發生能耗物耗,伴隨著污染源生成,既要節能降耗、循環再生、近零排放、本質安全,同時要提供優質的燃動和原材料。從下游分析,裝備制造業、電子制造業和消費品工業等,除了在制造過程中的節能減排外,因其產品多是進入社會民生需求的最終商品,更要注重在使用過程中的能效和清潔安全,甚至要跟蹤到廢棄回收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節能環保、優質安全覆蓋了產品從研發、設計、制造、使用、回收、再生的全生命周期,都要做到綠色低碳。
大力推進企業綠色改造。《中國制造2025》規劃到2020 年我國重點行業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等技術經濟指標要明顯下降,到2025 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此要研發研制、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新材料,推進企業綠色改造。工信部、發改委等四個部委發布了《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 確定了目標任務, 措施已很明確,關鍵是逐項落實。行業性質不同,但都要做到生產工藝清潔化,設備運轉低能耗,原料材料綜合利用,余熱余壓回收再用,廢液廢料循環再生。要特別重視近零排放、治理污染,修復生態環境。還要做到產品優質安全、綠色低碳,廣義地講,“提質量、增品種、創品牌”也是綠色改造的重要方面。
實施綠色制造,要組織行業共性技術攻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多年來,如先進燃燒、電機變頻、LED 半導體、汽車電控和動力電池等行業共性節能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煙氣脫硫脫硝除塵、污水生化處理、廢氣廢渣焚燒等環保治污技術廣泛采用。要充分發揮“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機制,發揮產業聯盟作用協力攻關。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供專項治理的
第三方專業服務。包括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研制及推廣應用,綠色改造的設計、工程建設和運營維護,為企業和社會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四、變革能源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制造業要提供裝備保障和綠色低碳產品
煤炭消費的減量化和潔凈化至關重要。目前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62%,國際是27%。“十三五”煤炭去產能5 億噸,減量整合5億噸;煤炭消費占比要降到58%,控制總用量不超過41 億噸,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要把絕對量大幅減下來。利用超高壓輸電,把運煤改為輸電。發展煤電一體化、清潔高效燃燒及煙氣深度治理、發展煤
化工深度轉化等做到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目前約有近一半的一次能源轉化為電能,而電能的終端消費是清潔的,因而要擴大電能的消費范圍。
科學合理開發化石能源和礦產資源。要十分珍惜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無論煤炭、石油還是其他礦產,都要長遠謀劃。首先要加強勘探,發現新的經濟儲量,防止過度開發,保持合理的儲采比,增加戰略儲備,重視天然氣、頁巖油氣、煤層氣等非常規能源的開發利用。二是采用先進技術裝備,提高采收率和利用率,目前我國煤炭的采收率不到70%,石油采收率約40%,還有較大潛力。針對不同品質和品位的礦藏精細加工、深度加工。三是發展資源循環使用和綜合利用,嚴格開采加工中的“三廢”處理,保護地表生態、地層結構和地下水系。積極開展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已居世界第一,水電、核電名列前茅。2016 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不含天然氣)已占總能源的13.3%。相應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提高儲輸和消納能力與水平,加強各類
電力的平衡協調、優化配置,盡量減少棄水、棄風、棄電,實現清潔電源的合理替代。
制造業為能源工業提供了裝備保障。煤炭、油氣開采加工以及電力工業的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特種設備已居世界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方面超大功率水輪發電機組、第三代核電裝備已居領先水平,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多晶硅、薄膜電池組件都可自給。當然一些重要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還需進口,制造業需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效率。至于高能效、無污染的用能設備和新產品、新材料,大到高效燃煤鍋爐、新能源汽車、永磁電機、新型
建材,小到各類家用電器、智能終端都有優質安全的產品供給,并要不斷升級換代、創優品牌,這些都是制造業的光榮使命。
貴州省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省委省政府確定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五大任務,即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因勢利導建造綠色家園、與時俱進完善綠色制度、綿綿用力筑牢綠色屏障、久久為功培育綠色文化,既具戰略性、全局性,又具現實性、操作性。貴州省注重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相結合,更具創造性。多年來已涌現出如茅臺集團、貴州電網、盤江集團、開磷集團等一大批先進企業,把實施綠色開發、綠色制造,實現綠色發展做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積累了寶貴經驗,創建了企業品牌,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祝本次《發布會》和《
論壇》圓滿成功,有更多的企業向社會做出莊重承諾,宣示目標路徑,付諸實際行動;為打造生態貴州、綠色貴州、多彩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