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
碳交易網了解到,在2011年11月3日,英國的一家非營利機構發布了《碳信息披露項目中國報告2011》。報告對中國流通市值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進行問卷調查,最終13家上市公司填寫了問卷,26家提供了相關信息,這是歷年來中國公司為碳信息披露項目(CDP)報告提供信息最多的一次。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戰略層面上,越來越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并且開始將其納入公司商業戰略之中。
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
政策,鼓勵通過發展新興能源產業、調整能源結構來降低
碳排放,如《關于擴大公共服務領域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有關工作的通知》,以及正處于審批階段的《新興能源產業振興規劃》等。
地方政府積極發展新能源基地、建設低碳城市。五省八市正式獲準成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的省份和城市,著手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制定支持低碳綠色發展的配套政策。
中國的企業應對氣候變化也更加積極主動。例如,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企業家代表團發表了“我們的承諾與希望:中國企業界哥本哈根宣言”;中國企業在傳統的節能
減排基礎上,已考慮將碳資產的管理納入到整個企業的管理和運營,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中國企業加快和加大了對新能源產業的投入;2009年,中國水電裝機量、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及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量,均排名世界前列;此外,中國企業開始嘗試在全球謀求
碳管理和碳交易標準的話語權,寶鋼、聯想等8家中國企業與全球其他54家企業一起,參加了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共同開發的兩套新的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的測試工作。
民間社會也加入到倡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隊伍中。2009年11月17日,由自然之友等七家民間組織牽頭組成的“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小組”在
北京聯合發布了《2009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立場》。
2010年中國100中共有71家公司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報告中披露氣候變化風險的僅有19%,近半數來自金融行業,且大部分報告表述都較為籠統,有的甚至只是一筆帶過。只有4%的報告提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機遇,主要來自于石油和天然氣行業。
接近90%的公司都披露了其有關溫室氣體減排或者
節能減排行動的相關信息,有80%的報告提及了公司“節能項目”。14%的報告提到了“可再生能源相關的項目”。提到“碳交易”信息的報告較少,一共有6份。
有60%的公司披露了和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量化信息,但直接披露CO2的排放總量較少。所有報告都未說明計算溫室氣體所用的方法和是否對數據進行了
第三方審核。近14%的公司披露了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計劃和目標,其中只有3份報告披露了量化的減排目標。
與過往相比,近來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更趨于具體,可操作性更強,對企業的影響也更明顯。碳信息搜集開始受到重視,碳核算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
企業對CDP回答率提升,說明企業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認知程度有所提升,對CDP的認可程度提高。但信息披露質量仍待改進,目前的情況是定性信息較多,定量的信息較少,能夠實施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并公布數據的企業屈指可數。對樣本企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分析表明,中國企業多數還是將氣候變化視為風險,尤其是將其視為政府的政策要求,被動應對。但也有部分行業的龍頭企業采取了更積極主動的策略。企業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的戰略咨詢、管理咨詢、碳核算、碳審計、
碳減排等服務的需求逐漸升溫。
在中國推動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手段和
市場手段一個都不能少。目前的情況是,政策已經走到市場前面,市場參與者應當發揮聰明才智,借政策之力挖掘需求、開發產品,用好這只“看不見的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