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24 16:25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由于“綠色貸款”、直接投融資等在實質上與傳統金融活動并無不同,將這兩部分歸入金融范疇想來并無爭議。那么,以買賣碳信用(carbon credit)為基本內容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又是如何超越普通商品(commodity)交易屬性,成為一種金融交易的呢?
首先,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契合了“金融”的基本內涵。學界普遍認為貨幣和信用是金融的核心要素。即,金融是所有既涉及貨幣,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貨幣與信用結合為一體的形式生成和運作的交易行為的集合。那什么是貨幣和信用呢?馬克思主義認為貨幣是一種承擔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之特殊社會職能的一般商品。這意味著,一方面貨幣具有與其他商品直接交換的能力;另一方面貨幣仍保留一般商品的屬性,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西方經濟學則更傾向于將貨幣定義為任何一種被普遍接受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的物品。至于信用,則通常被認為是債權人向債務人所提供的一種資源,債務人可在日后償付而無須立即償還,從而形成債務。廣義上,任何一種形式的延期支付(deferred payment)都是信用。
碳信用具有貨幣(currency)的特征。由于不同主體間減排能力和成本的差異,排放權交易允許主體通過購買碳信用來履行減排義務,而超額減排的主體也可以通過出售碳信用來獲得收入。故而,不同主體間的減排成本差異就可以用碳信用的交易價值來衡量,碳信用也因此具有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潛力;當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被普遍接受并出現一個通行的、可衡量各種貨幣地位和幣值的碳信用計價標準與相應信用和流通體制之后,碳信用就具備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條件,進而可發揮其作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的功能。同時,碳信用自身仍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保留著一定的商品屬性。而且,碳信用還與貨幣存在諸多相似之處,例如與貨幣可依不同匯率相互兌換類似,不同種碳信用間也可按一定標準確定相應的含碳比價(“碳匯率”)相互兌換。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IFRIC)也認為,碳信用與貨幣性質類似--其價值在于可用于履行某種義務,而且它的價值也可以參照市場價格來確定--故而,應該對碳信用與貨幣在會計上進行同樣處理。這一觀點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認同。
支撐排放權交易及相關市場正常運行的最大基石是信用,主要包括聯合國信用、國家信用、獨立第三方核證信用和交易雙方信用等。從宏觀來看,通過聯結不同排放權交易體系、對減排項目進行審批等方式,聯合國信用和國家信用為排放權交易構建了一個約束性的市場框架。就中觀而言,經由核證機制,獨立第三方核證機構用自身信用對碳信用進行“背書”,來保障其質量的可靠性。而從每一筆微觀的排放權交易來觀察,排放權交易能夠達成的基礎就在于買方相信其所買到的碳信用是真實可靠且無瑕疵的,不存在因“重復計算”或不符合“額外性”等標準而被撤銷的可能,而賣方也相信買方能夠如約付款,即交易雙方都具有良好的信用。這一基礎在遠期交易中就更為重要:買方在交易達成時已支付了價款,但其所購碳信用卻將在未來交割的,買方參與交易的前提在于相信其在未來能夠如約得到質量可靠的碳信用;而從交易達成到完成交割的這一段時期,買方將承擔賣方不能履約的信用風險。
其次,碳信用具有一定金融屬性。所謂金融屬性,是指在傳統供需分析框架之外對商品價格走勢存在影響的一系列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匯率、利率、流動性等。金融屬性通常體現在商品作為投融資工具、投機工具和資產類別這三個層面上。具體而言,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力度的加強,碳信用的稀缺性逐漸顯現,不僅減排義務主體加大了購買力度,基金、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紛紛出于投資或投機目的參與到排放權交易中。例如,清潔發展機制(CDM)的中間商多為基金或銀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也有四分之三的會員是金融機構。而且,隨著排放權交易規模擴大而發展出的碳信用期貨、期權、掉期等金融衍生品也有了芝加哥氣候期貨交易所等專門的交易市場。這些碳金融衍生品不僅為管理溫室氣體減排風險提供了工具,也為市場提供了新的投資或投機品種。
最后,碳金融的發展與國際貨幣發行權等金融問題密切相關。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通常要遵循“計價結算貨幣--儲備貨幣--錨貨幣”這一基本路徑。而承載國際大宗商品的計價和結算功能,往往是貨幣崛起的起點:從19世紀的“煤炭--英鎊”體系,到20世紀的“石油--美元”體系,演繹出主權貨幣透過能源貿易成為國際貨幣的發展歷程。隨著碳信用貨幣化程度和流動性的提升,其已有望成為繼石油之后的新價值符號;而成為碳信用交易的計價和結算貨幣,則有望構建“碳信用--某貨幣”體系,并進而使該種貨幣成為新的國際貨幣。鑒于此,雖然歐元是當前碳信用交易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但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也正試圖將本國貨幣與碳交易掛鉤,從而通過爭奪碳市場的貨幣主導權來提升本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另外,當碳信用被普遍接受且其與主要國際貨幣的比價相對穩定之時,它甚至有望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新的資產配置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