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CO2 emissions i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Region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了“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聚集了全球2/3的人口和1/3的GDP,消耗了全球53.9%的能源,排放了全球60.6%的二氧化碳。中國“一帶一路”地區共有37個節點城市,其城市常住人口總和占全國城市總人口的22.5%,生產總值占全國所有城市GDP的35.3%。
中國“一帶一路”節點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位于前五的城市依次是上海、重慶、天津、
北京與寧波;排放總量位于全國后五的城市依次是舟山、南寧、海口、三亞與拉薩,前5名的排放總量幾乎高出后5名城市兩個數量級。
內陸、沿海、西南、東北、西北地區節點城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分別為6.50、8.34、5.52、9.93、23.08噸二氧化碳/人,均低于節點城市所在區域的平均水平。內陸、沿海、西南、東北、西北區域節點城市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別為0.86、1.00、0.94、1.18、3.59噸二氧化碳/萬元,均低于節點城市所在區域的平均水平。
以烏魯木齊為例,可以看到“一帶一路”對其排放的影響。烏魯木齊地處“一帶一路”核心區,是中國向西開放的窗口。
交通排放是“一帶一路”對烏魯木齊排放的直接影響之一。在2005年,其交通排放為69.59萬噸,2012年其交通排放為89.39萬噸,而到了2015年,其交通排放為189.84萬噸。2012年至2015年均增幅是2005~2012年的10倍以上。如何控制交通排放將是烏魯木齊“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促進了內陸及西南地區節點城市的貿易活躍性,城市功能性材料(如
鋼鐵、
水泥、能源等)更多地依靠進口及國內調入,這種貿易形式會導致“一帶一路”隱含二氧化碳轉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