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F Insight(CDF洞察)是中國發展高層
論壇推出的深度原創欄目,聚焦論壇財經、時政類重大議題。
論壇前夕,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英國皇家經濟學會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接受欄目獨家專訪。斯特恩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英國財政部第二常務次官,并擔任布萊爾政府經濟事務部門負責人。
作為“氣候經濟學之父”,斯特恩長期關注氣候變化。他在著作《斯特恩報告》中指出,不斷加劇的溫室效應將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其嚴重程度不亞于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
CDF: 隨著美國聲稱要退出巴黎協定,您認為公約將面臨一個怎樣的未來?
斯特恩:我認為《巴黎協定》仍在發揮作用,并將繼續下去。
美國表明了退出的意愿,不過要注意,它目前還沒有退出。
美國現在仍是議程的一部分,而且也派代表團參加了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辦的第24屆公約締約方大會。
我認為巴黎協議仍在向前發展。
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大選后在馬拉喀什舉行的第22次締約方大會上大家的發言,另一個是三個月前在卡托維茨舉行的第24次締約方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工作內容。
我參加了第22屆締約方大會,當時2016年美國大選剛結束。
那次會議上,世界各國明確表示將繼續執行《巴黎協定》,其中中國在2016年11月發布的聲明中態度鮮明。
而在第24屆締約方大會上,一項關于規則手冊的重要的共識得以達成:各國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標準被記錄在了規則手冊中。
規則手冊的設計非常重要。這樣,每個國家就能了解其他國家在
減排方面正在干什么和他們未來的計劃。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顯然,《巴黎協定》會繼續下去。
今年9月,將舉行由聯合國秘書長呼吁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這次峰會十分重要,因為世界各國的總統或總理將在這里發表聲明,闡釋他們對年底即將舉辦的第26屆締約方大會的展望。
第26屆締約方大會上,世界各國將制定方案,努力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值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
這也清楚地說明了《巴黎協定》的未來,它會繼續生效。
CDF:您認為美國退出協定具有個人特色的行為,還是具有長期指向性的?
斯特恩:我認為這與特朗普總統個人有關。
通觀美國,你會發現許多人都支持氣候行動。如果看看各州、各城市、各個企業,你會發現美國人強烈的支持氣候行動——當然在某些地方你也能看到有人強烈的反對。
不過我認為,如果美國總統改變了想法,美國的
政策也會改變,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可能因此被撤銷。
有一個日期很有意思。按照規定,成員國退出意愿被批準后三年內不能退出協定。
批準是在2016年秋天做出的,所以到2019乃年秋天美國才算是正式退出,其后還有一年的通知期。
所以,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的日子是在2020年秋天——那正是下一屆美國總統選舉之后。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CDF: 在您看來,中國應如何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
斯特恩:我認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指的是積極作用。
一個例子是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在
北京共同宣布了他們一年后將在巴黎峰會提出的減排目標——比巴黎峰會提前了一年。
這意義重大,它表明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國家在經濟和減排方面的決心。也表明了他們對《巴黎協定》的承諾。
我的好朋友解振華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受人尊重。他作為中國政府的代表,肩負巨大的責任,發揮著強大的領導作用。
各國能夠走到一起,相互合作,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這樣一些參與相關事務,并且受人尊重的代表的加入。我認為,他個人作為中國政府的代表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一個積極作用是中國主動減緩國內
碳排放量增長。我希望在十四五規劃期間(2021-2025)看到中國的排放量開始減少。
我知道中國已承諾在2030年之前開始減少排放量,但我認為中國在2025年之前,也就是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結束之前就能夠實現碳排放減少。這樣做對中國自己大有益處,因為這將使中國這個經濟體變得更高效、更清潔、更少擁堵。
同時,這樣做也會造福世界。展望未來,我認為中國與其他伙伴國家的共同行動也很重要,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方面。
CDF: 如果中國在《巴黎協定》和氣候治理方面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是否將有助于樹立不一樣的國際形象?
斯特恩:的確如此。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的國際形象已經在向好的方向轉變。
世界上有許多
問題需要我們在全球層面來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氣候問題。
越來越多人認為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發揮著領導作用。
就減排力度而言,2030目標必須在巴黎氣候大會的減排目標基礎上提高至少30%。這非常緊迫,如果不采取行動我們將困于高碳資本和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排放溫室氣體,這些氣體就會上升,進入大氣層后將很難排出,因此拖延是非常危險的。
中國可以樹立榜樣,幫助其他國家提高他們的減排目標,從而進一步增強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領導力。
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的領導能力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贊賞,得到了世界的承認。
中國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經濟如此強大,中國正在規劃一個清潔的未來。在這個層面,中國絕對會發揮核心作用。
CDF:您如何看待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
斯特恩:這是中共十九大發出的非常明確和強烈的信號。它標志著中國的優先事項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當然,我們知道中國一直在討論這些問題,中國正在改變投資,中國一直在削減煤炭。在中國,煤炭的使用量已經不再增長,可能很快會開始下降。
我認為這對中國和世界都有好處,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將承諾付諸實施。
我們(中國)該如何設置一個明確、可被理解的計劃?我們如何改變對城鎮基礎設施的投資,以緩解城鎮的擁擠和污染情況?我們如何投資凈化河流? 我們如何建立森林和生物多樣性?
在此背景下,中國將于明年10月在北京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
我認為中國領導人在這些問題上會再次展現明確和堅定的態度,而中國在這方面的領導作用將為人民創造一種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將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投資生物多樣性、培育生物多樣性以及在氣候方面為世界做出巨大貢獻。
我當然歡迎中國向著這樣一個重要的新方向強勁發展。
CDF: 您認為中國在氣候治理方面的政策有哪些特點?
斯特恩:專注于自己的角色,說服世界采取強有力的行動,我認為這是中國對氣候治理做出的最大貢獻。
中國可以表明, 投資于新的現代科技、投資改善城市擁擠、投資水凈化和空氣凈化實際上是非常強大的增長方式,是另一種形式的增長,它更加包容,更有吸引力。
我認為中國展示它如何將減排與更好的增長方式結合,能夠體現它強大的氣候治理能力,中國將告訴世人,這絕對不是包容性增長和環境責任之間較量。
中國的故事可以表明,只有把責任、環境和增長放在一起,才能得到持續的增長。試圖以高碳的方式發展將指向自我毀滅。
CDF:在您看來,中國政府是否已經充分認識到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
斯特恩:我想中國政府中很多人都認識到了這點,但可能并不是每個人。
未來世界經濟將以3%或更高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世界經濟會在未來20年將翻一番,當然中國的增長速度會更快。
在這20年里,我們必須減少至少約40%的碳排放量,才能使全球氣溫增加值低于2攝氏度。
這意味著要做到經濟增長了一倍,排放卻減少40%。
新興經濟體自己保持零排放是不夠的,因為如果舊經濟體不做出改變,碳排放水平仍然不會改變。這清楚地表明我們必須做出多大的改變 。
但這種改變是可以產生新機會的。我想中國政府中有很多人確實看到了這一點。
當然,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包含很多城市。 我認為在中心城市,北京和上海等地,要改變的相法很強烈,但并不是中國所有地區都這樣。
這是領導力的問題,也是理解的問題。智庫、學者、記者、學校都有義務幫助加深人們對此的理解。
當然,還有商界,它在展示未來可能性方面具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自2000年舉辦首屆論壇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已經連續舉辦19屆。
作為“兩會”后首個國家級大型國際論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堅持“與世界對話,謀共同發展”的宗旨,形成了專業化、高層次的鮮明特色,是中國政府高層領導、全球商界領袖、國際組織和中外學者之間重要的對話平臺。
關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直屬中國國務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中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長期性以及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對重大政策的獨立評估和客觀解讀,為黨中央、國務院提供政策建議和咨詢意見。
自1980年成立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事關中國經濟改革、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方向、目標及戰略舉措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價值和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歷史性發展作出了貢獻。
關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宗旨為“支持政策研究、促進科學決策、服務中國發展”。
自1997年成立以來,基金會已成為集交流、培訓、研究和社會試驗于一體的高端智庫型基金會。基金會承辦年度“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組織“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等培訓班,撰寫“中國發展報告”,開展“貧困地區
兒童早期發展”社會試驗,都取得豐碩成果,成為連接民間與政府、國內與國外的一個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