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云南省清查定庫與入戶調查數據專網提交的時間截止點來臨時,普查員舒顯達的內心是激動和自豪的。而云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張紀華的心里很明白,這只是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另一個開始。
2018年6月30日,云南省排查疑似排污對象265808個,確定全面入戶調查對象數量50928個。
2018年12月10日,完成34382家工業源、12731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1370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3684家移動源的入戶調查數據專網提交。
沉甸甸的數據,量化了云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是云南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精準發力摸清污染源家底,恰逢其時地鋪就了一條路。云南省在這條路上具體又該如何走?
好辦法——統籌推動協作化
孤木不成林,統籌協作才能實現“1+1>2”。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動下,省普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共同打好組合拳。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成立了農業源普查機構,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云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農業污染源普查制度實施工作的通知》。省住建廳、省水利廳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轉發《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入河(海)排污口普查與監測工作的通知》。
云南省政府辦公廳在印發《云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實施方案》時,就將涉及污染普查工作的18個委辦廳局的任務進行了明確分工。“政府分管領導要建立工作機制,每月聽取1次普查工作匯報,聽進度、聽情況、聽
問題、聽經驗,倒逼普查工作。”這是云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組長、副省長王顯剛在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會議上作出的指示。
普查工作的細則在互動溝通的過程中漸漸成型,清查單位名錄底冊也在各部門齊心協力的合作下漸漸呈現:共計16.87萬個工業企業及基本活動單位、11992個承壓鍋爐、385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登記在冊。
云南省財政廳積極調配資金以保障普查工作需要,以4780.6萬元打開了局面。云南省委宣傳部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云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宣傳工作方案》。昆明市普查辦則在各類平臺進行宣傳。“宣傳人員將印有普查宣傳標語的文件袋、遮陽帽派送給街頭百姓,雖然方法較傳統,但我們在全市范圍內營造了良好的普查氛圍。”昆明市副市長吳濤告訴記者。
“笨辦法”——培訓落實統一化
如何做到讓工作要求既能落實到基層又不走形?這可讓普查辦的工作人員傷透了腦筋。云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主任、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楊永宏說:“既然沒有捷徑可走,那我們就笨鳥先飛。”
據了解,云南省普查辦多次組織專家和業務骨干研究污染源普查方案和技術要求,組建了42名省級培訓師隊伍,按照“統一課件、統一內容、統一講解”的模式開展培訓。2018年累計舉行培訓586期,培訓總人數54097名。
云南省近兩萬名普查員加入污染源普查“大軍”,全省共落實普查機構人員總數1734人,專職人員總數609人,其中省級培訓43期,共培訓14606人。
笨鳥先飛效果好。據了解,云南省普查辦向基層派駐了信息
化工程師16人,通過現場技術支持,確保了各級普查機構、普查指導員與普查員、普查對象對信息系統應用理解的一致性、數據采集填報的規范性,以及故障疑問解答的快捷性。
巧辦法——自主研發信息化
除了打造專業的隊伍,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讓普查工作如虎添翼。據了解,自普查工作開展以來,云南省自主開發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清查系統、工作調度系統及質控系統。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質量,楊永宏詳細地解釋道,用科技手段讓“數據流轉最快化、操作過程最簡化”,普查工作可以有序有度地開展。
“調度系統動態地展示了全省污染源普查的填報進度,質控系統實現了指標的全面覆蓋,還能進行分級質控調度。通俗地講,哪個市、哪個縣完成了多少工作,全局匯總的數據與各地自己的數據都能一目了然。”楊永宏說。
云南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辦公室技術組時刻關注著系統的運
行情況,提出新的技術要求,而信息化團隊正全身心投入到新質控控制模塊的開發工作中。
污染源普查工作將改善環境質量的具體要求落到每個排放源上,為環境管理提供了持續的基礎支撐。張紀華談到了下一階段的打算:“我們要讓普查數據得到充分的運用,通過摸清各類污染源的活動水平和基本信息,建立科學的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體系,建立‘環境質量—污染物—污染源—排放量—環境管理’之間的響應關系,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重點任務”指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統籌優化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產業布局和人口分布,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宜業宜居、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
其中提到,要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全面推進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強化“三區三線”管控,推進“多規合一”,促進城市精明增長。基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制定相應管控規則。指導各地區在編制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城市開敞空間、大氣輸送廊道、改變局地擴散條件等因素,協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推進實施海綿城市建設。繼續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啟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督促北方地區加快推進清潔供暖。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完善社區及周邊區域活動和綜合服務設施、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等為著力點,辦好群眾關注的“民生小事”。城市政府要努力改善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農村貧困人口居住相對集中地區的配套設施。要提升城市品質和魅力。推動城市綠色發展,塑造城市生態風貌,推廣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經驗,鼓勵有條件地區打造特色山城水城。
“重點任務”還強調,由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確保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如期完成,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