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中日韓12典型城市對比Figure 1 Comparison between 12 selected cities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圖 2 中日韓12典型城市排放格局對比Figure 2 Comparison of spatial patterns between 12 selected cities from China, Japan and Korea
注:A1:首爾,A2:釜山,A3:仁川,A4:大邱;B1:東京,B2:京都,B3:大阪,B4:千葉; C1:
北京,C2:天津,C3:上海,C4:重慶。
Note: A1: Seoul, A2: Busan, A3: Incheon, A4: Daegu; B1: Tokyo, B2: Kyoto, B3: Osaka, B4: Chiba; C1: Beijing, C2: Tianjin, C3: Shanghai, C4: Chongqing
選取中日韓三國經濟發(fā)展較好、人口規(guī)模較大的12個城市進行比較分析。從排放總量來看,中國城市排放總量均高于日本和韓國城市,占據前四位。排放量最低的三座城市分別為大邱、大阪和京都。京都的年排放總量僅為上海市的0.49%,說明中日韓三國典型特大城市在排放總量方面具有較大差異。
從城市經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2015年東京的GDP總量是12座城市中最高的,而東京的單位GDP排放量卻位列第10名,說明東京的經濟發(fā)展與溫室氣體排放基本實現脫鉤。相反,仁川的GDP總量位列11名,僅為東京的6.98%,而單位GDP排放量位列第2名,為東京的13.79倍。由此可知,仁川在發(fā)展過程中由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經濟效益低。與仁川經濟發(fā)展水平相當的釜山,單位GDP排放量僅為其四分之一。此外,上海和首爾均為本國和亞洲主要的金融中心,城市經濟發(fā)展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yè)。2015年上海與首爾的GDP總量相似,但是上海單位GDP排放量卻為首爾的6.33倍,說明上海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較低。
從單位面積排放來看,雖然重慶的排放總量最大,但是單位面積排放較小,僅為首爾的3.74%。重慶人口密度低,第一產業(yè)比重較高(7.3%),因此重慶排放強度遠低于其他城市。中國、日本和韓國均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從人均排放角度來看,仁川、天津和上海最高,人均二氧化
碳排放量超過10噸/人,京都和千葉的人均排放最低,人均排放小于0.6噸/人。
日本在建設低碳城市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京都,在排放總量、單位GDP排放和單位面積排放均是12座城市中最小。東京是日本人口最多、商業(yè)集聚最密集的城市,同時也是日本排放量最大的地區(qū)。其排放量的95%都來自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從具體的排放源來說,東京的排放主要來自商業(yè)建筑,東京2010年開始引入強制性的排放交易制度,以減少大型辦公室和工廠的溫室氣體排放,目前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
減排效果。
與日韓兩國的特大城市相比,中國四個直轄市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同等發(fā)展水平的日韓城市高得多,排放總量和單位GDP排放約為日本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