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市場機制與經濟政策 中國綠色增長的引擎

2019-10-28 14:07 來源: 能源基金會

2008年起,“霧霾”成為中國社會集體關注的焦點。關停重點污染企業、強化監督執法、加大末端治理力度等鐵腕治理政策措施相繼推出,轟轟烈烈的治霾行動在中國各地廣泛開展。與此同時,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應對氣候變化開始成為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機遇,一系列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浮出水面。


強力的行政措施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如何用市場機制推動企業的綠色發展和自愿減排、如何讓環保、氣候融入經濟政策,則成為解決更深層次問題的一把鑰匙。 

這也是能源基金會努力推動的方向。從為中國第一部環境保護稅法的出臺提供全面的支持,到為全國碳市場的建立與實施出謀劃策,都能看到能源基金會的不懈努力和貢獻。

率先啟動
為中國首部環境稅法的誕生探路

早在1978年,中國就開始運用經濟的手段控制企業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收費制度就是在那個時候制定并實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但是作為行政性的收費制度,它的法律基礎相對薄弱,對征管執行造成影響。


20世紀末,國際稅收學界興起環境保護稅實施熱潮。環境稅將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本著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它可以有效地抑制企業對環境與生態的破壞行為,并通過市場機制促進企業優勝劣汰。隨著中國依法治國理念的不斷深入和生態環境緊迫性的增加,排污費改稅被提上議事日程。設計良好的環境稅法,會比排污收費制度更加市場化、可持續,同時效力更大、要求更嚴。

2007年起,能源基金會在領域內率先支持環境稅法相關的探討與研究,首先將目光放在了環境稅的一種——碳稅身上。2008年,能源基金會支持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完成了中國第一份如何開征碳稅的系統性方案,最早在中國引發了關于“碳定價”的廣泛討論。此后,能源基金會又相繼支持了針對環境稅立法爭議問題、排污收費改革效果及問題、宏觀綠色稅制改革等一系列研究,為環境稅的具體機制設計提供技術支撐。

環境稅立法牽一發動全身,涉及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等多個不同部門。能源基金會與不同部門所屬的研究機構都開展了廣泛合作,并持續為各個部門的專家和政策制定者創造公開討論的機會,促進多部門之間的對話與協作,為如此跨領域、跨部門的法律制訂提供更加全面的研究支持。
為了讓環境稅立法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支持,能源基金會在相關研究項目上的合作伙伴也積極在媒體發聲。其中,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資訊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分別作為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連續多年在“兩會”期間發表文章,闡述環境稅法的影響、意義以及立法的建議,幫助環境稅法相關議題得到更多相關方的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經過多方共同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終于在2016年12月25日獲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自2018年1月1日起正式開征。作為中國首部“綠色稅法”,《環境保護稅法》提出,對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四類污染物,由環保部門征收排污費,改為由稅務部門征收環境稅。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對2018年納稅申報情況的統計,環保稅的開征,在鼓勵節能減排、促進綠色生產、推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從試點到推廣
支持中國碳市場的建立

2007年前后,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大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既是體現中國負責任大國立場的重要方式,更是中國自身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必然舉措。而加速這一進程需要更多有效的市場機制和經濟政策,在歐盟和美國加州取得成功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或許可以成為中國的借鑒。

碳市場是一種環境權益交易機制,在排放總量控制的約束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權成為稀缺資源,可以發生交易活動。實踐證明,它不僅有助于激勵排放企業的自主自愿減排,還有可以通過排放權買賣,將技術和資金導向更加低碳的企業,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能源基金會看到了碳市場的積極作用,早在2011年,便開始推動其在中國的建設。彼時,碳市場計劃還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內部醞釀階段,能源基金會邀請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現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以及地方政府工作人員赴美國、加拿大實地交流訪問,造訪世界銀行、美國環保署等機構,學習加州碳市場、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和加拿大碳市場建設經驗,深入了解碳市場機制,幫助各方樹立在中國推動碳市場工作的信心。


能源基金會還支持了多輪國際研討會,圍繞在中國開展碳交易的可行性以及潛在技術方案選擇等問題,將國內對碳市場概念層面的討論進一步推動到技術和操作層面。研討會上邀請到來自美國、歐洲的一線碳市場工作者,為國內專家和政策制定者帶來豐富的國際一手經驗。

2011年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能源基金會隨即為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四個地區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排放數據的核算報告方法、配額拍賣制度設計、管理辦法編制等方面成為能源基金會支持開展研究的重點,相關分析結果為四個試點地區展開碳排放權交易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2017年12月,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能源基金會也密切關注這項工作的推進,并為其向更加多元和縱深拓展提供進一步支持。

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涉及多部門、跨學科的協作,為加強相互間的溝通,能源基金會支持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打造了“碳定價政策圓桌對話”平臺,邀請國家和地方層面不同部門的決策者、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促進相互間增進了解、消除分歧,推動碳市場政策的完善以及與其它政策的對接。圓桌對話中,專家們針對碳市場的總量目標、法制基礎、經濟影響以及轉隸背景下的協同治理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開展深入討論,這些多領域、多角度的專家意見,為完善碳市場制度建設提供了積極參考。

能源基金會還支持清華大學針對碳市場的頂層設計相關問題開展研究,有關總量目標、分配方法、實施路徑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得到了相關政策制定者的充分肯定,直接為國家碳市場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碳市場建設過程中,人們普遍對碳市場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存有顧慮。為此,能源基金會特別支持了碳市場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并通過舉辦國際研討會引入歐盟、北美以及加州經驗。“加州的經濟并沒有因為開展碳市場受到打擊,反而是因為這樣強有力的減排政策創造了新的商業機會,吸引了更多優秀的人才,幫助加州的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能源基金會戰略規劃主任、低碳經濟轉型項目代理主任傅莎介紹,“希望這樣的案例能增強其他地區推進碳市場建設的信心。”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蔣兆理副司長對能源基金會對碳市場建設的支持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能源基金會在中國引入碳交易機制初期、尤其是借鑒國際經驗和協助交易機制落地地方試點發揮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并在后續國家碳市場建設的很多關鍵環節提供了智力和經費支持,為國家碳市場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未來,中國的環境低碳經濟政策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將繼續推動碳市場、碳稅、資源稅、燃油稅、環境稅等一攬子環境定價政策的制訂和不斷完善,通過釋放正確的價格信號來抑制環境破壞行為,引導市場向更加低碳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幫助中國實現減排目標,并為其低碳經濟的轉型提供強有力的引擎。”傅莎說。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