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應對氣候變化實質上就是要減少氣候風險,保障氣候安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勢在必行 ...

2019-12-17 13:22 來源: 氣候變化綠皮書 |作者: 張天墨

  2019年11月22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第十一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9:防范氣候風險》。《報告》指出,

  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氣候變化,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中國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要求,事關國家安全。還指出要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而應對氣候變化既要減緩,又要適應,實質上就是要減少氣候風險,保障氣候安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綠皮書提出如下中國加強氣候風險管理的策略和建議。

  (一)重視并提高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能力。加強監測、預警和預防,重點關注與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相關的農業、水資源風險加劇、生態安全風險升級、健康安全風險加大等問題的應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人民健康安全。加強氣候變化適應型城市、海綿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社會經濟系統韌性;建立多災種致災因子實時監測、短期預報相結合的預警預報體系,進一步完善高風險區、高脆弱地區的防災減災工程體系,提升氣候變化下自然災害應對能力;加大自然災害防災減災投入,在當前以政府財政性投入為主體的基礎上,探索在防災減災領域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和公共設施項目中的社會資本投入的體制機制,拓展防災減災與氣候變化應對的資金來源。

  (二)加強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基礎研究。加強未來減排情景設定、全球氣候模式研究,提升我國在未來氣候演變預估方面的科技能力,支撐我國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話語權提升;提高長期氣候、水文等綜合系統模擬預估能力,逐步實現從定性分析向定量預估的轉變;強化氣候變化對暴雨、洪水、干旱、地質災害等主要災害及組合特征的影響評估、災害對社會經濟影響評估研究,開展氣候變化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與分區研究;針對歷史上發生的巨型災害及其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演變、可能影響開展分析研究;為氣候變化背景下,長期防災減災規劃和措施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三)開展災害風險高發區、連片貧困區、國家重大戰略區等防災減災應用示范、技術推廣。統籌國家及地方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和高校系統的資源優勢,發揮多部門聯動機制,根據防災減災救災日常業務需求,開展多災種災害識別與風險動態評估、全尺度巨災致災與成害鏈綜合風險動態評估、流域性特大洪水與災害鏈風險評估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建立相關模型及標準體系,持續推動最新技術成果應用于日常自然災害應對業務系統。在自然災害高發區和高風險區、連片貧困地區、重大戰略實施區等開展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及風險區劃,推動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及區劃標準化、制度化,并應用示范、技術推廣。

  (四)注重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和保障措施。中國注重開展氣候變化風險管理的制度建設,將氣候變化對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其中,國家應急減災部聯合推動國家、省、地市、區縣、鄉鎮五級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體系建設,對自然災害救助啟動條件、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任務、應急準備、預警預報與信息管理、應急響應、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等內容,做出了明確規定;氣象部門制定了各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與重建、應急保障等內容做出了詳細規定。我國針對氣候變化下災害風險管理過程中的預警預報、應急響應、恢復重建、減災救災等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布局、強化薄弱環節,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災害風險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加強科技應急機制建設,建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科技應急機制;加強災害風險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國民教育體系和培訓平臺逐步建立,對各類群里針對性的開展應急救援能力培訓;加強災害風險管理宣傳教育體系建設,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參見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9):防范氣候風險》p1-1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