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碳排放權交易今年6月底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誰在“買碳”和“賣碳”?深圳
排放權交易所目前有管控企業635家,機構投資者20多戶,個人投資者700余戶,分擔不同角色。8月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批復同意境外投資者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深圳成為全國首家向境外投資者開放的碳
市場。
境外投資者關心信息披露
9月5日,境外投資者參與深圳碳排放權交易
政策落地,境外投資者可以外匯或跨境人民幣參與
碳交易。首單境外投資者交易由新加坡和
香港環保公司完成,共成交2萬噸深圳碳排放配額。
前海方面評價,境外投資者有先進交易和管理經驗,有助進一步發現碳價格信號,實現
節能減排目標。下一步,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將引進更多合格且有實力的境外投資者,并以此為藍本,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廣到前海其他要素市場交易。目前有意向參與交易的境外投資者有B P、殼牌等機構。
“我們希望一旦游戲規則定了,就不要改變。”境外投資者代表新加坡Ginga Evironm ent的張女士表示,自深圳
碳市場啟動,該公司就一直關注,深圳碳市場規模雖小,但市場有活力,“作為市場參與者,希望能在合理機制下,有更透明的市場,給投資者帶來信心,增加參與積極性,創造全新碳市場。”
建立碳市場目的是通過碳交易實現
節能減排。深圳碳市場于2013年6月18日在全國率先啟動,是目前配額流動性最高、交易額最大的二級市場,并于今年6月27日成為全國首個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的碳市場。“去年交易量不高,投資者也比較少,很多處于觀望狀態,今年以來投資者明顯增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一經紀會員單位工作人員表示,今年臨近7月的履約期交易活躍。交易所數據顯示,履約期前三周成交量占一年總量的60%-70%。
因企業早期不熟悉碳市場,碳交易市場冷清,而個人投資者則比管控企業、機構投資者更早更積極參與。因此,活躍深圳碳市場,700余個人投資者作用至關重要。深圳2013年上半年有一半以上的成交來自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
排放權交易所方面透露,深圳第二筆碳交易就由個人投資者成交,以每噸35元成交1000噸。一個被廣為流傳的案例是,一位史姓80后個人投資者成為深圳碳交易獲利第一人。他在去年7月以30萬元買下7000噸碳排放配額,9月以均價65元賣出5200噸配額,獲利10萬元后停止出售,并把沒賣完的1800噸碳排放配額捐出去,目的是為了支持深圳
碳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