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王躍思:我國大氣污染現狀、發展趨勢及精準治理策略

2021-2-14 14:45 來源: 澎湃新聞

摘要:從2013年到現在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不小成就,對各項污染物的治理現狀進行了綜述,但是治理技術仍然不完善。目前要重點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和氨。目前最核心的仍是氮氧化物。

關鍵詞:大氣污染現狀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氨

我們國家從2013到2017有“大氣十條”,也就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繼續環保措施叫《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提出的目標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的省份,要保持和鞏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確保全面實現“十三五”約束性目標;北京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應在“十三五”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這些指標雖然都很難達到,但根據現有數據的評估結果,還是都圓滿完成了,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環保部門都做了很大的努力。

2017年之前我們是用的標準狀態,到了2016年工程院召集國內專家,給國家做一個評估,說其他國家都用實況,尤其是美國,我們國家是否也改成和世界接軌?并提出了全面的修改狀態的理由。國家有關部門同意了,因此我國2018年改成實況,實況跟標準狀態的區別在哪兒?如果用實況,實際上PM2.5濃度,臭氧濃度,從溫度校正來講,要比標況低8%左右;如果是再加上大氣壓校正,比如說拉薩大氣壓是北京的0.6,所以PM2.5濃度數據還要乘以0.6。如用標準方法和其他城市比對,拉薩就吃虧了。最后就達成,生態環境部發了一個修改單,我們現在使用實況。比如說2015年未達到261個城市是用標準狀態算出來,如果用實況算是231個城市,達標城市增加30個。

1、污染物濃度。2020年比2015年這個城市濃度下降了多少?我們統一用實況來計算這是數據,2015年我們有231個未達標城市,但是到了2020年,不達標城市減少了,實際濃度也下降了,2020年PM2.5的濃度在76個達標城市中濃度下降24%,未達標城市濃度整體下降了35%。這樣一個大致的情況。

2、重污染天數。達標和未達標城市,重污染的天數這是我們考核很重要的指標,2015年PM2.5未達標是261個城市,2020年重污染天數平均下降66%;2015年達標的是76個達標城市,實際上2020年重污染天數下降41%,將近90個城市無重污染,但有個別城市不降反升。全國也好,還是京津冀、珠三角重要區域也好,PM2.5都是下降,從京津冀2013、2014、2015、2016、2017來看,2015-2017是下降,2018和2019就平了,說明環保主要成績還是2015到2017年做的,這只是從數據上看的,2018年、2019年做了沒有,有效果嗎?2020年因為疫情下降了很多,如果沒有疫情將會怎樣?我們測算過氨,應比現在高30%。2019年污染物濃度較高,這個數據是肯定的,從地面觀測和衛星數據都是一樣。

3、AQI指數。從2015-2019,AQI指數有的上升,有的下降,2020年1-10月都還是上升的,這是由于夏季臭氧濃度上升造成的。

全國337個城市優良天數和重污染天數變化趨勢,優良天數在上升,總體增加接近6%;重污染天數在下降,但是2019年有一個高值,但總體上重污染還是下降的。這是優良天數的平均變化,越紅的地方優良天數越少,綠色上網地方優良天數多;重污染多的地方還是原來的那些地方,但這些地方優良天數增加的也快。重污染天數變化是這樣的趨勢,2015、2016、2017逐年下降,到了2018、2019基本沒變,2020年則減少很多,疫情肯定是個重要因素。國家污染治理大氣污染開始進入瓶頸期,再往下治理就更難了,我覺得PM2.5到40微克/立方米左右,再往下治理就很難了。此時臭氧濃度又逐漸上升,到了2019年有一個跳升,2020年有個下降,同樣跟疫情很有關系。2019年天氣狀況比較好。就對PM2.5下降更有利,但對臭氧有一個不利的條件,氣溫高,紫外輻射比較強,它是臭氧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2015-2019臭氧濃度顯著上升,而且區域在擴大,尤其向北擴延,原來東北溫度低,不能形成臭氧污染,現在溫度高了,臭氧污染來了。

一、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下降,硫酸鹽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降。二氧化硫大氣濃度還有紅點的地區,山西內蒙古都是產煤大戶,原來大城市要人家煤炭現在要人家電,只能在那兒發了電,污染排放總量降不下來。大城市是很受益區域,取暖用電很便宜,尤其是限制散煤地區,一毛多一度。大城市周邊的郊區都用電取暖做飯,都不用煤氣,也不用燒薪柴,所以山西、內蒙古這些地方發電量增加,他們的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治理難度也高。

二、二氧化氮

從2015到2020,2019年沒什么變化,2020的變化大家都知道,長江中下游變化比較小,我們在做大氣十條評估時,從2013到2017,那五年,全國平均二氧化氮從34降到33,就降了一個微克每立方米;這幾年變化也很小,如果除去疫情,二氧化氮幾乎沒有變化,所以二氧化氮排放的整個空間分布基本上沒什么變化。一氧化氮這幾年連續下降,尤其是2020年下降很多。這是一氧化氮的空間變化,一氧化氮高的地方就跟二氧化硫是相配的,所以,別僅認為一氧化氮都是機動車排放的,燃煤也排放一氧化氮,這個要認識到。近2-3年,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總體上變化不是很大。一氧化碳在某種程度上跟人為排放VOC變化相似,從觀測數據看,這幾年珠三角、長三角VOC大氣濃度沒太大變化,從排放源統計數據上看,這幾年人為VOC排放是整體下降,氮下降很緩慢,空間分布跟一次燃燒過程相關,2015、2016、2017、2018、2019這些地方都是工業排放為主。

三、PM2.5和臭氧

PM2.5現在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臭氧控制目前北京市是做得比較好,基本控制住了。北京市現在已經進入了臭氧控制的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隨著氮氧化物的升高,臭氧會減少。臭氧污染受VOC控制;第二階段,臭氧產生率受到VOC和氮氧化物共同控制;從近兩年觀測數據分析,北京市臭氧濃度變化對氮氧化物更加敏感,似乎到達了氮氧化物控制階段,加大力度減氮氧化物對控制臭氧污染更有利。歐美國家幾十年也沒有解決臭氧問題,美國一直說控制VOC,但最終臨門一腳還是要控制氮氧化物才行。

第三階段,現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反過來都進行控制氮氧化物。要控制到1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臭氧才能穩定在16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我國氮氧化物和VOC控制還遠遠沒有達到使臭氧受到有效控制的水平,據估算,VOC要減排掉現有水平的70%,達到現有排放水平的30%,難度可以想象。現在它是飽和的,所以VOC、氮氧化物、臭氧基本不變或者僅是隨著氣象條件的變化出現波動的原因。當這兩種前體物過量時,生成臭氧就不取決于這兩種前提物了,僅取決于天氣和氣候的變化,一個是輻射一個是溫度,夏天溫度25度以上,更容易產生臭氧污染。2013年到現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PM2.5都是下降的,臭氧是上升的,溫度平均沒什么變化,但觀測到的紫外輻射基本都是增強的。

把PM2.5化學成分分析出來,有機物下降,硝酸鹽上升了,硫酸鹽持平,銨鹽也是持平,元素碳下降了。揚塵管得特別好,二次反應沒法管,必須得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跟氨,顆粒物二次無機成分主要是硝酸銨和硫酸銨,這是早期農業上常用的化肥成分。所以,大氣污染的傳輸和干濕沉降,會造成某些“氮”控制自然生態系統(如,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這是我們2+26個城市,有機物硝酸鹽的分布,OM在京津冀南部和東部地區,有機物的排放還是很嚴重。硝酸鹽在太行山東路生成,硫酸鹽在汾渭平原這一塊還是很高的,還有它的EC也高,這些很黑的地方,還有黑色金屬冶煉和煉膠過程。

隨著PM2.5污染的加重,目前增速最快就是硝酸銨,隨后是硫酸鹽,有機物質量濃度增加,但比例下降,這就是二次污染造成嚴重大氣復合污染的特征。京津冀是這樣,長三角和珠三角大概也是這樣。

這幾年PM2.5和PM1下降主要還是無機鹽下降最為顯著,我清楚記得2013年1月12號,我早晨起來去實驗室看數據,我當時聞到外邊的煤煙很大,硫酸鹽一晚上之間從最低升到最高,增長了26倍,現在漲不了那么多倍,因為沒有那么多的二氧化硫排放了,那次給我印象很深,這一點現在沒有了。工業燃煤污染排放基本得到了控制。

四、氨

氨是化肥,合成氨是農業增產的命脈。原來大氣中的氨排放清單顯示,養殖業,養牛養雞養鴨子這個大約排放了40%的氨,第二位才是農業施化肥,30%,人體排放9%的氨。現在這個清單一直在變,工業氨排放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來源。

現在做了全國氨觀測又覺得清單不對,因為很紅的地區沒農業,是城市地區!我們用同位素進行解析,表明是工業排放的氨,有可能是發電廠排放的氨逃逸,還有汽車排放的氨或是柴油車的氨逃逸。如果在一個輕度的污染過程中,北京的氨84%來自農業,如果是重污染49%來自發電廠還有30%、40%來自交通源,農牧業的氨僅縮小不到20%。這是我們很重要的發現,使我們感到很困惑,我們反復核對我們的數據,沒有問題!所以這篇文章發到EST上,就引起了很大的震驚,原來重霾污染的氨不是來自養雞養鴨子種糧食,是人家背了鍋。后來發現鍋爐脫硝過程中得噴氨,那氨又不是控制性指標,氮氧化物是控制性指標,為了氮氧化物降低能夠合格,就使勁噴氨,過量的氨跑到了大氣中。柴油車要有脫硝過程,不能用液態氨,要用尿素水溶液,過量噴,尿素過量跑到大氣中也會變成氨。德國大眾門那個事件,為了氮氧化物檢測能過關,它有一個“智能”噴氨系統,檢測的時候噴,在路上不噴,讓人家抓著了。

這么多年來,總氨量在大氣中的變化總體下降,但近年來變化不大,所以氣態氨在大氣中的濃度取決于大氣中的酸多少,酸多了,吸收的氨就多了,變成粒子了,測不著氨氣;酸少了,氨氣就多,今年酸排放減,所以大氣中氣態氨上升顯著。

全球也好中國也好,大多數氨的排放還是來自農牧業,城市引起重污染過程的不是農牧業,主要是汽車、燃煤,這種比較集中,這是科學實驗測出來的,沒有辦法,就要限制。如果把氨作為大氣的限制性指標,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樣,每天都公布他的濃度,能不能對減排氨有利,這還得進行全面的評估才行。

五、碳

我們國家要達到碳中和很重要,2030年我們國家碳排放到達拐點,大氣污染的拐點因該早于碳拐點早點到。目前的探測結果,全球二氧化碳在上升,北京二氧化碳也在上升,兩條線基本上平行線,但是北京的比全世界要高20個ppm,北京是430,全球背景是410。測定結果是,北京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在下降,但總體還是排放。如果機動車都換成電動汽車這個數據就會更低,同時PM2.5也會隨之降下來,無論什么排放過程,碳的排放肯定會加大污染排放。

有些人認為我們PM2.5下降了,臭氧就上升了,這不是因果關系。冬天PM2.5跟臭氧沒關系,如果是臭氧污染季,臭氧的增加也會造成PM2.5增加。我們監測夏季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在臭氧污染季,隨著臭氧濃度增加PM2.5也在增加,一看是硫酸鹽增加、硝酸鹽也增加,二次有機氣溶膠也增加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臭氧增加,大氣氧化性增加,二氧化氮濃度不變。核心問題就是我們必須減掉大氣中的三個東西。一是揮發性有機物,一是氮氧化物,一是氨,最核心是氮氧化物,如果我們把氮氧化物控制住了,其他物種控制才更有效,理論上揮發性有機物跟氮氧化物協調按比例控制是好辦法,但實際上很難做得到。按照1比4,控制1個比例的氮氧化物,控制4個VOC,VOC有活性,要盡快控制烯烴類,乙烯乙炔還有苯類物質,這些是發達國家沒有的或者占比少的VOC。我國汽油柴油里邊這個東西就超標了。別的國家汽油里邊含飽和烴是60%到70%,我們國家是3-3-3制,發達國家規定苯類小于20%,烯烴小于10%,我們國家目前做不到,我只是從我的數據上來看,煉油工藝上要全面增加加氫和重整工藝。

我的報告完了,謝謝大家!

附注:為使未來五年的大氣污染治理更加有效,中國綠發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分析了近年來大氣污染治理的得失,試圖找出大氣污染治理的短板,并直面當前霧霾治理領域的爭議和分歧,希望在“十四五”大氣污染治理時進行更系統的規劃和更有效的治理。基于這一目的,于11月24日在京組織召開了“大氣污染精準治理(第二次)座談會”。上述內容為與會專家發言整理系列分享,歡迎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討論。

(根據王躍思口頭報告整理)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