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首部“特別報告”——《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第六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聯盟常務理事會議上正式發布。該報告對現有CO2的捕集、
運輸、化學和生物利用及地質利用與封存技術等進行了全方位分析與評估,并對CCUS技術的發展趨勢和
減排潛力進行了預測,為國家、地方和行業相關科技和產業減排
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報告》指出,CCUS技術可實現煤炭大規模低碳利用,促進我國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低碳多元供能體系平穩過渡,在滿足減排需求的前提下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此外,CCUS技術涉及
電力、
化工、
水泥、
鋼鐵等多個行業,在強減排條件下可實現行業低碳持續穩定發展。
《報告》主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黃晶表示,碳達峰
碳中和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CCUS技術既是世界各國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加強氣候治理、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也是我國傳統行業實現低碳轉型的重要手段。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CCUS技術各環節均取得了顯著進展,理論減排潛力巨大,但受制于各環節關鍵技術成熟度不高及經濟性較弱,減排潛力目前難以釋放?!秷蟾妗奉A測,未來10年隨著CCUS技術不斷發展,政策激勵力度和范圍不斷增加,減排潛力有望逐漸釋放,預計到2030年,我國CO2捕集能力最高可達到每年6億噸,CO2化學和生物利用技術、CO2地質利用和咸水層封存的減排潛力或將分別達到1.1~1.7億噸、0.6~1.35億噸和0.5~1億噸。到2060年,減排貢獻將進一步加大。
據悉,目前我國CO2捕集技術的熱耗量、電耗量、設備投資均較高,導致總成本偏高。我國在國家和地方層面陸續出臺多項政策,但激勵政策、產業部署及管理體系尚不完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士義表示,《報告》對全面評估CCUS技術系統,正確認識該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指導下一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他建議盡快制定CCUS中長期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完善政策環境,推進CCUS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