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下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大氣治理與低碳發展工作委員會成功舉辦以“法國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計劃及中國如何參與”為主題的線上研討會。此次會議主要目的是介紹“法國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計劃”,交流目前國內外在土壤固碳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經驗,探討“雙碳”目標提出后中法在土壤固碳方面合作的機會。
會議邀請了四位主講嘉賓,分別是法國“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計劃”執行主任Paul LUU博士、南京農業大學潘根興教授、
北京大學王金霞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劉昌新副研究員。
Pual LUU博士重點介紹了法國“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計劃”的產生背景、組織構架、運行模式、參與合作的情況等內容。法國政府 2015年推出的“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固碳計劃”,即如果全球1米深度土壤碳庫增加千分之四,則能夠抵消當前全球CO2的凈排放,這個計劃能通過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既服務于全球糧食安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又可以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一個新的途徑,是一個多贏的方案。這個計劃得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的正式認可。目前有51個國家和地區正式參與和600多個會員和合作伙伴(國際組織,NGOs,和大型企業)。執行秘書處和科技委員會為會員和合作伙伴提供
政策建議、技術推廣、標準制定、項目評估和信息分享等服務。
我國較早關注“法國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計劃”的潘根興教授重點介紹了農業中的智能碳-生物質炭。他的團隊通過秸稈炭化得到生物質炭,生物質炭進一步生產出炭基肥,可以讓肥料的作用最大化。生物質炭化技術不僅能應用于秸稈,對養殖戶家的“豬糞”也同樣適用。而且“熱解炭化”能把廢棄物中的生物殺死,徹底消除對人類健康的潛在風險。潘教授說,炭基肥用在選取的經濟作物上,可以增加7%到10%的產量,還起到提高品質的作用。施肥后,水果和蔬菜的一系列產品指數都得到了提高。如維生素C含量等,增幅在50%以上。生物質炭既解決了秸稈難以處理和焚燒導致的污染環境的
難題,又增加了土壤肥力,讓農民增收的同時,增加土壤有機碳的含量 (1g/kg),可以有效助力
碳中和。
王金霞教授介紹了我國的土壤固碳潛力及影響因素。她指出,我國的農田有機碳含量近30年來一直在提升,但與歐美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目前土壤固碳的主要措施包括保護性耕作、輪作模式、推廣有機肥、合理灌溉、利用生物炭和發展轉基因農業等。這些措施的推廣有其特定
問題,有的是政策層面,有的是技術層面。我們要進一步開展相關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重視交叉學科的研究并進行重點技術的示范和推廣。
劉昌新老師從宏觀角度介紹了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現狀以及主要的
減排措施。他指出目前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處于平緩階段,甲烷、氧化亞氮這兩類溫室氣體占比超過70%。
碳排放來源主要為種植、養殖、農業生產能源消耗。技術進步是農業減排的關鍵,我國通過增加水稻單產,大幅降低了農業碳排放。合理施肥也是另一個有效措施。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會導致溫室氣體升高,但通過微生物降解,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的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排放。
來自法國駐華大使館、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以及其它研究機構的二十余位專家也參加了本次會議。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馬勇副秘書長、法國駐華大使館區域經濟處農業參贊 Jo CADILHON先生發表致辭。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金書秦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的馬常寶總農藝師/研究員、生態環境部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柴麒敏主任/研究員介紹了各自了解的國內外政策實踐現狀并就該話題進行了點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大氣治理與低碳發展工作委員會首席專家何平做了總結發言。
本次會議各方達成一致共識,土壤固碳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發展可持續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協同效果。中法兩國未來在該領域有較大的合作空間,中國綠發會將積極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影響政策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