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就“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一組組翔實的數據、一個個顯著的變化,介紹著十年來生態環境保護成就。
而其中,黃潤秋向大家展示的六張圖片,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在大氣、水、土、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執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那么這六張圖片,具體是哪些內容呢?
圖1:華北平原的明珠重放異彩
“大家可以看看這幅圖,不管是水質也好,湖岸的生態景觀也好,白洋淀成為一道人水和諧的亮麗風景線。”
黃潤秋展示的第一張圖,來自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白洋淀水質過去長期是劣V類,雄安新區設立以后,
河北省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
2021年,白洋淀淀區以及入淀河流水質全部達到III標準,實現了從劣V類到III類的跨越性突破。白洋淀里多年沒有見到的鳑鲏魚等一些土著魚類也在逐漸得到恢復,野生鳥類增加到237種,魚蝦成群、水鳥翔集的生態美景再次顯現,華北平原的明珠重放異彩。
經過努力,過去十年我國水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各地也涌現出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的典型。黃潤秋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將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水污染防治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轉變,尤其是加大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力度,補齊短板、提高質效,不斷把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深入,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2、3 :藍天白云常態化 故宮星軌璀璨
所謂星軌,便是夜空中繁星劃出的一道道明亮的跡線。而星軌圖片的拍攝,則是要求空氣質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事實上,黃潤秋展示的
北京市PM2.5數據的變化趨勢圖,正是星軌圖得以拍攝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PM2.5從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重污染天數也從2013年的58天,降到了2021年的8天。藍天白云在北京幾乎是常態,不再是奢侈品。
北京的變化只是我國空氣質量變化的一個縮影。黃潤秋介紹,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國各地,十年來空氣質量都顯著改善。十年來,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也超過一半,重污染天數減少了8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了51%。我國是第一個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被譽為全球治理大氣污染速度最快的國家。
圖4:彩鹮、長臂猿等瀕危物種重回家園
在中國,由于棲息地減少、環境污染和分布區狹窄等因素,彩鹮曾一度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布在中國絕跡。而如今,彩鹮再次在國內出現。
而談到長臂猿,大家想起的可能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不朽詩句。長臂猿,一類無尾靈長類動物,與猩猩類并稱為類人猿。
在李白生活的唐代,長臂猿的分布區已經出現在長江兩岸。如今,長臂猿在我國的分布區已大幅退縮,僅存于
云南、
廣西和
海南。但極度瀕危的長臂猿,在近年來也迎來了新的成員,種群正在不斷地擴大。
十年來,我國生態安全屏障有效鞏固。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穩步推進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試點,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和瀕危物種的拯救工程,劃定了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除去彩鹮、長臂猿,“失蹤”百年的極度瀕危植物尖齒衛矛也再次被發現,112種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實現了野外回歸。
圖5:土地修復“褐地”變綠地
褐地,是國際環境科學界對城市中高污染、高能耗企業搬遷后遺留下來地塊的統稱。其內在含義在于,土地有利用價值,但又存在風險,不“白”不“黑”,需要調理。而上海市普陀區桃浦地區就是這樣一塊“褐地”。
桃浦工業源區曾是上海首批
化工工業區之一。1954年,英雄金筆廠、上海橡膠廠、上海中藥制藥一廠、上海油墨廠、上海香料總廠等享譽全國的工業企業在此誕生。工業建設成就經濟發展,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土壤和地下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上海市在桃浦設置水平向及豎向阻隔通道,將污染土原地阻隔或作為山體中層覆土,上覆種植土,降低污染物對人體健康不利影響,同時顯著降低修復成本。此外,探索設置污染土集中處置中心,固定場所集中修復污染土,同時污染土壤經修復后原位回填或直接作為桃浦中央綠地下層覆土使用,污染土壤區域內自行消化不外運。治理修復下,桃浦工業園區已經成為市中心綠地,成為上海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生態修復的標桿。
桃浦工業園只是土壤污染治理的代表。黃潤秋介紹,近年來,一些地區對騰退工業地塊,采用了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園林造景相結合方法,規劃建成了城市綠地,既確保了安全利用,又做到了拓展生態空間、還綠于民,確保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者有效統一。
圖6:高科技執法讓污染無處遁形
“大家可以看到這是一些企業利用暗管,從地下向海里排污,一般情況是很難發現的,但是在我們的紅外成像儀下,無處遁形、暴露無遺。”
黃潤秋展示的圖片,是紅外成像儀鏡頭下的企業違法行為。事實上,在如今的生態環境執法過程中,現代遙感、大數據等一些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以及走航車、無人機、無人船這樣現代化執法裝備得到充分運用。“空天地”一體化的問題發現機制的構建,便于精準識別問題和線索,大大提高了對違法行為的發現能力。同時,生態環境執法也在持續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實施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惡意違法企業精準打擊、嚴懲重罰。
近十年,我國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建設進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臺最密集、監管執法尺度最嚴的時期。黃潤秋指出,這十年是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是生態文明制度出臺最密集的十年,是監管執法力度最嚴、法律制度實施效果最顯著的十年。
黃潤秋指出,生態環境部將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持續完善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體系,推進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同時加大對企業的指導幫扶力度,助力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