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60”的“雙碳”目標下,人才供給側需要怎樣的卓越工程師,才能加速全行業轉型升級?“
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養”中外大學校長
論壇日前傳出信息,成立國內首個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的華東理工大學,正在開展碳中和人才培養行動,加緊籌建碳中和本科專業,2023年擬計劃招生30個人,2024年招生計劃擬翻一番。
今秋開始的這一新學年,擁有化學、
化工、材料3個一流學科的華理,已面向2022級本科生開講“碳中和”通識課程,持續加強綠色低碳教育,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每一大學生觀念中。教材建設方面,《碳中和概論》也已完成編著,同樣持續加強專業教師碳中和科普能力和動力。眼下,還利用技術減碳方式,養成低碳生活學習習慣,探索碳中和校園建設。
面對來自國內外十余所大學的校長以及海內外“雙碳”領域院士專家,華理副校長朱為宏教授透露,從資環學院、化工學院、信息學院到商學院,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打破傳統學科門類劃分的知識體系,凝練了優勢獨特、學科交叉的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正在申請準備中。
這座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化工特色高等學府,建校70年來與時俱進、應需而變,碳中和相關的本科教學采用了“X+碳中和”的“雙模”,甚至涵蓋
碳管理、
碳金融、碳經濟等。譬如,2021年開始招生的環境工程與社會學雙學位、化學與工程管理雙學位、能源與經濟學雙學位等。同時,在碩博專業方面,開出“碳中和+X”模式,比如今年設立的環境科學與工程、資源與環境專業博士學位點。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華東理工大學主要聚焦碳零排、碳
減排、碳負排3個重要方向,重點放在新型的綠色氫能技術。朱為宏表示,氫這一物質能源,是構建國家未來能源體系、支撐用能終端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在工業
交通用能的總量中可占15%到25%,對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至關重要。
當然,眼下氫能產業的瓶頸
問題,在于氫還不夠綠,量不夠大,價也不夠低,“我們核心目標是發展大規模、低成本的綠氫技術,從制氫的源頭開始,到儲氫、用氫方面集成攻關,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三端同時發力。”
朱為宏分析認為,華理在國際上唯一同時擁有水煤漿和粉煤氣化技術的研發結構,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煤制氫裝置,其產能處于世界第一;同時,與中化等合作建設了國內首套每年萬噸級垃圾氣化制氫中試裝置,保障近中期低成本、低碳氫能方面供應;此外,還具備高效大功率堿水電解制氫技術,突破堿水電解制氫在電流密度放大過程中有關能耗、氣液流動調控及分離
難題,提高了綠氫系統整體效能,支撐中遠期的規模化、低成本、零碳氫能供應。
而儲能方面,華理儲氫設備結構具有完整性設計,填補國內百兆帕級儲氫容器技術空白,安全性及成本優于國際國內同類產品。其通過高壓氫環境材料性能的試驗系統,以及加氫站儲氫容器開發,保障了大規模、低成本、長周期氫存儲方面的安全性。
華東理工黨委書記杜慧芳表示,實施“雙碳”戰略是黨和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全球氣候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希望通過碳中和領域學科交叉創新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與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為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