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發揮好森林優質“碳庫”作用

2022-11-16 10:02 來源: 經濟日報

  2022年3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現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如何發揮好森林“碳庫”作用,立足“四庫”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徐向梅

  森林是一個天然大碳庫

  主持人:如何理解“森林碳庫”和“森林碳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如何認識我國林業在這場變革中的定位和功能?

  林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森林碳庫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更是一個科學的表達。碳是一種常見的非金屬元素,位列化學元素周期表第6號,以多種形式廣泛存在于大氣、地殼和生物之中。碳也是組成生命的最基本元素,生物體內絕大多數分子都含有碳元素,人體中碳的含量占到身體總質量的18%。自然界中的碳主要存儲在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大氣圈中,碳元素在它們中間不停地流動和交換,形成碳循環。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最大的利用太陽能的載體,也是一個天然大碳庫。森林具有多重價值,儲碳是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重要內容,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以多種形式固定下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全世界現有森林總面積40.6億公頃,覆蓋了全球近1/3的土地,人均森林面積約0.52公頃。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約占陸地碳庫總量的56%,全球森林碳儲量達6620億噸,主要儲存在森林生物質、森林土壤以及凋落物和枯死木中。

  準確地說,森林碳庫包括三個部分:植被碳庫、土壤碳庫和產品碳庫。其中,植被碳庫是通常意義上人們所說的“森林碳庫”,指的是植被的凈初級生產力,它是植被所吸收的總的二氧化碳即光合總量,減去植被自身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即自養呼吸,得到的植被碳的變化量。森林植被時時刻刻都在與土壤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植被碳庫的一部分轉移并固定到土壤中,日積月累形成土壤碳庫。土壤本身也需要呼吸和分解,排出二氧化碳,這叫做異養呼吸。凈初級生產力減去異養呼吸就得到凈生態系統生產力。“產品碳庫”顧名思義指的是木材砍伐后用作薪材、造紙等實現的短期碳儲存以及制成板材、家具等之后達到的長期碳儲存。木材產品最終也都要分解而釋放出二氧化碳,再加上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人為毀林等也會導致樹木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刨除這些因素,剩下的就是凈生物群落區生產力。如果一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凈生物群落區生產力大于0,就是“碳匯”,反之就是“碳源”。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一棵樹木或一片林子說成是碳匯,森林是碳匯還是碳源會隨時間、空間發生變化,需要實事求是、科學把握。

  人們對森林碳匯的重視主要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面對與日俱增的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人類主要采取兩種措施,一是源頭減排,在生產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二是增匯中和,即通過森林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體和土壤中,這能在一定時期內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起到碳中和的作用。

  我們說的碳匯主要指的就是森林碳匯,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林業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實現固碳、降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此外,碳匯還包括草地碳匯、耕地碳匯、土壤碳匯、海洋碳匯等。海洋碳匯也稱為藍色碳匯,林草植被碳匯則稱為綠色碳匯。兩者統稱生態系統碳匯或生態碳匯、自然碳匯。

  我國于1998年簽署并于2002年核準了《京都議定書》。在此背景下,森林碳匯問題開始受到關注。2003年,原國家林業局成立碳匯管理辦公室。2004年,在廣西內蒙古云南四川山西遼寧6省區啟動林業碳匯試點項目。其中,廣西碳匯項目成為全球首個清潔發展機制下的林業碳匯項目。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各地“建設現代林業,發展山區林特產品、生態旅游業和碳匯林業”,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及“碳匯”概念。同年6月召開的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做了明確定位: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林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林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林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林業具有特殊地位。這個特殊地位,很大程度上說就是林業的碳匯功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要求“增加森林及生態系統碳匯”。2020年我國做出“雙碳”承諾后,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碳匯日益受到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碳減排和碳中和的壓力較大。持續開展的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能夠充分發揮森林碳匯的作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森林蓄積量從151.37億立方米增加到194.93億立方米,林草植被總碳儲量達114.43億噸,年碳匯量12.8億噸。我國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林,面積達0.88億公頃,并且還在不斷增加。同時,我國中幼齡林面積占森林面積的六成左右,正處于高生長階段,具有巨大的碳匯增長潛力。應進一步發揮林長制等制度優勢,鞏固現有森林的固碳作用,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碳匯增量。

  森林碳匯的多維度效應

  主持人:森林碳匯具有經濟價值,同時密切聯系生態保護、環境治理、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森林碳匯的多維度效應是怎樣體現的?

  劉金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際林聯林業經濟與政策學部副協調員):1991年至2020年,全球森林面積年均減少約737萬公頃。從全球看,林業是碳源,而不是碳匯,森林減少和退化貢獻了全球碳排放的18%至22%。森林作為陸地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減緩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治荒漠化、減貧、綠色增長、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環境與發展的紐帶,一些發展中國家森林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走不出“毀林—生態惡化—經濟增長乏力—進一步毀林”的惡性循環。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簽署《關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領導人宣言》,力爭到2030年實現全球森林面積零凈損失。

  森林碳匯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十分重要。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12%增加到目前的24.02%,森林蓄積量增加了85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92億噸,年均增加量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量7億至8億噸,約為我國年碳排放總量的7%,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作出積極貢獻。發展森林碳匯,既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轉型發展,也可為經濟發展留足“碳”空間。根據《“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我國發展森林碳匯潛力巨大,著力提升森林碳匯增量,可助力構建多層次碳中和路徑,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

  發展森林碳匯對助力生態系統服務改善、農村發展、鄉村振興等具有多維度協同效益。

  我國曾長期受森林不足帶來的風沙肆虐、水土流失、江河淤積等生態危害的影響。例如山西右玉,新中國成立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嚴重,常年風沙肆虐。如今,通過持之以恒的植樹造林、恢復生態,森林覆蓋率從0.3%增長到33.3%,森林碳匯增加100倍以上,糧食產量增長6倍,牛羊存量增長10倍以上;再如河北塞罕壩地區,曾經“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一片荒涼。如今,塞罕壩是一面抵御風沙的墻,是一汪綠意蔥蘢的海,保衛京津,滋養灤河、遼河。塞罕壩林場建場60年來,森林碳匯儲備增加1830萬噸,增長30倍。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此外,我國還涌現出福建長汀、貴州畢節、寧夏毛烏素沙地、陜西黃土高原等一批森林恢復和修復的典型。

  我國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實現了林糧互促、林茂糧豐。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等,為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披上綠妝。據統計,170萬生態管護員守護著綠色的大江南北、偏僻山崗、邊陲邊疆,他們當中絕大多數曾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而今過上了全面小康生活。

  我國蹚出一條森林恢復和社會經濟協同發展的道路。通過森林恢復和修復,提升碳匯能力,緩解氣候變化,同時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促進農牧業生產,創造綠色就業機會,豐富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多維度效應。

  未來,應進一步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發展森林碳匯,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提高、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效結合,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拓寬森林生態產品價值渠道,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森林固碳增匯實現路徑

  主持人:如何實現森林固碳增匯?請分享一些有代表性的探索和創新實踐。

  沈滿洪(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森林固碳增匯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技術固碳增匯和制度固碳增匯。

  首先,通過技術創新驅動固碳增匯。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通過造林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二是提高單位面積森林的蓄積量和生長量。在具有植樹造林的國土和水文條件下,前者是主要方式;在造林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后者是根本方式。我國通過數十年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的潛力已十分有限,要進一步把森林固碳的重心轉向“提高單位面積森林的蓄積量和生長量”的方式上來。

  人工林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經營技術,是技術固碳增匯的典型案例。中國林科院陸元昌研究團隊提出按經營強度、森林類型和概況特征的國家、省(市縣)、小班三個水平的經營作業法。該理論和技術支撐了全國首個森林經營規劃的制定,技術成果支持北京、河北、福建、江西等全國20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建設,總結了83個森林經營類型的示范模式案例,成為多功能森林經營成效展示和技術培訓的樣板,改善了森林組成和結構,促進了森林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高。再如,帶狀珍貴樹種近自然化改造毛竹林碳匯技術。毛竹被認為是理想的森林碳匯樹種,浙江農林大學王懿祥教授團隊以浙江臨安、安吉兩地的拋荒毛竹林為對象,分別進行不同采伐帶寬的帶狀間伐改造,并在采伐帶內補植紅豆樹、浙江楠、金錢松等鄉土珍貴樹種,共營造示范林450畝。結果表明,帶狀珍貴樹種近自然化改造的毛竹林碳匯是集約竹林的1.08倍,顯著提高了林地固碳增匯能力。

  其次,通過制度創新驅動固碳增匯。理論上講,增加一個單位碳匯的價值等于減少一個單位碳源的價值。因此,將森林碳匯納入碳市場,是碳市場區別于其他資源與環境市場的重要方面。用水權、排污權、用能權等均是單一的產權市場,而碳市場則是碳排放權與碳匯復合的產權市場。只要碳市場基本完善,森林固碳增匯的收益預期就相對明確,對照森林固碳增匯的成本就可判斷是盈利還是虧損。據此,相關部門可決定是否給予森林碳匯補償。

  21世紀初,原國家林業局相繼成立碳匯管理辦公室和中國綠色碳匯基金,積極探索森林碳匯發展與自愿交易,先后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資助實施和參與管理的碳匯營造林項目達120多萬畝。2020年,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實施單株碳匯項目,將森林增匯與農戶脫貧有機結合,將全省樹木碳匯信息和林戶信息錄入省單株碳匯大數據平臺,發動個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購買。目前,僅大方縣鳳山鄉、羊場鎮就有可售碳匯樹11萬余株,售價34萬元。購買者支付3元,就可從林戶手中購買1棵樹1年的碳匯量,可減少10千克二氧化碳、釋放7.5千克氧氣。

  2021年,浙江省麗水市成立全國首個森林碳匯管理局,編制完成《麗水市氣候投融資工作方案》《麗水市氣候投融資實施方案》。今年4月份,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組織召開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評審會,對麗水市試點申報方案進行專家評審,一次性通過。這一試點項目落地,對依托森林資源優勢實現投融資做出先行示范。

  今年3月份,繼麗水成立森林碳匯管理機構后,浙江省安吉縣成立了全國首個縣級林業碳匯管理局,計劃通過全域毛竹碳匯開發與交易,撬動整個竹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全域共同富裕先行,在依托森林碳匯推動全域“兩山”轉換方面做出示范。安吉縣與國開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獲得110億元長期低息貸款,組建了全國首個省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并以竹林碳匯收儲交易為抓手,建立起“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鏈條體系。整個項目預計碳匯收儲面積達50萬畝以上,年產碳匯量30萬噸以上,按照每畝竹林收儲價格400元計算,每年可為農民增收超過2億元。

  森林固碳增匯的探索具有三重意義:一是生態效益,實現森林碳匯提升;二是經濟效益,激勵碳匯這一特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三是社會效益,激勵人們從事森林固碳增匯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并促進鄉村共富。從上述案例可見,技術固碳增匯側重于解決降低人為森林增匯的成本問題,制度固碳增匯側重于解決人為森林增匯的收益問題。只要人為森林增匯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激發人們從事森林固碳增匯工作。

  開展森林經營促質量提升

  主持人:立足我國自身實踐,未來如何進一步科學增加森林碳庫、提升森林碳匯質量?

  李怒云(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創會秘書長):我國地域遼闊,森林類型多樣,高效固碳樹種眾多,具備發展生態碳匯的天然稟賦。根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林草碳匯計量監測,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碳貯量超過485億噸,居俄羅斯、巴西、加拿大、美國之后,列世界第5位;近十幾年來,林草與土地利用變化凈吸收二氧化碳超過11億噸,超過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位居全球首位,抵消了全國9%的人為碳排放,其中森林的貢獻率達83%。

  我國在植被恢復和年均營造林規模上均居全球首位,但森林資源質量不高、樹種結構單一、疏密不均、林地利用率低等問題依然突出。我國每公頃森林蓄積量為94.83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2.4%。特別是占森林總面積36%的人工林,多以單一樹種為主體,而占比近三分之二的天然林,大都是天然次生林。由于長期過量采伐,普遍存在目的樹種不足、結構穩定性差等問題,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多重效益特別是碳匯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增加森林碳匯無疑是林業生態建設的重頭戲。根據森林資源清查數據,我國還有3000多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可造林增匯。但這些地區主要在西部,造林難度較大,而在降雨量低于400毫米以下的西北地區,植被恢復主要依靠灌木樹種,相對來說增匯潛力有限。

  總體上看,我國增加碳匯潛力最大的是占森林面積近61%的中幼齡林。中幼齡林生長迅速,伴隨森林質量不斷提升,具有較高的固碳速率和較大的增加碳匯潛力。

  國家林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森林經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設立了15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選擇了包括100多個喬木樹種在內的各種林分進行經營示范。通過實施科學舉措,改進了森林生長狀況。據專家測算,通過經營作業,林分平均生長量提高到9.6立方米/年/公頃,與目前我國的4.73立方米/年/公頃平均生長量相比,提高了103%。雖然從南到北森林條件差異較大,但經過科學經營,樣板基地森林生長率平均提高1.93%,每公頃年生長量平均提高1.78立方米。

  中央財政積極給予資金補助開展森林經營,促進森林質量提升。自2009年開始,中央財政安排森林撫育補助資金,每畝補助100元,試點面積從當年500萬畝增加到年均5000萬畝左右。“十四五”時期,補助標準調整為每畝200元,年均任務安排2000多萬畝。通過保護現有森林、加大人工林改造、加強中幼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等方式擴大新造林面積,每年造林和森林撫育均在1億畝以上,森林面積和蓄積量30多年來保持“雙增長”。

  在森林植被恢復和保護上,我國調整優化林分樹種結構,特別是將以針葉樹為主的人工林,調整為以闊葉樹為主。林分樹種的變化,能引起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改變,不僅可以大幅增加碳匯,還對增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森林的非碳效益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從而獲得高質量的生態碳匯,確保森林多種效益的發揮。

  經過森林經營試點示范,專家認為,我國森林撫育后林木生長量平均可達到7立方米/年/公頃,在南方地區可突破9立方米/年/公頃。生長量的提高,為增加蓄積量奠定了基礎。如果把全國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量從目前的100立方米,提高到發達國家的300立方米或以上,把人工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從目前的59.3立方米提高到發達國家的300立方米至800立方米,碳匯可增加若干倍,不僅能持續提高森林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而且為生態安全和國家木材安全提供重要支撐,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更好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