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推出“大國強鏈”系列報道,為供應鏈變革與產業安全發展凝聚各方智慧。
中新網12月25日電 題:陳濟:綠色發展目標下,中國如何適應并引領全球產業鏈變局?
作者陳濟中金研究院執行總經理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持續加大對這類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制訂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標準并出臺相關
政策及法律
法規。隨著綠色發展目標的重心逐步向減緩氣候變化轉移,各國紛紛提出減碳甚至凈零排放目標,并逐步加大政策力度。
在上一輪綠色轉型推動全球產業鏈變革的過程中,中國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和資源要素,順應當時全球產業鏈的發展趨勢,享受了承接大量產業轉型帶來的經濟發展紅利,實現了自身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但與此同時,這給中國的環境保護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隨著全球綠色發展的內涵從管控局地污染物向全球
碳排放的轉變,以
碳中和為核心的新一輪綠色轉型將對全球產業鏈格局產生什么影響?中國又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筆者分析新一輪綠色轉型大趨勢下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時,發現中國當前面臨的內部需求和外部環境與此前相比發生了變化。
從內部需求看,2012年以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觀念愈發契合,從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到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都與綠色產業、綠色升級息息相關。從外部環境看,由于碳排放具有全球負外部性,從防止碳泄漏的角度,發達國家有阻止相關產業轉移的道義邏輯,且從打造經濟新增長點、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的角度,發達國家也有防止產業外遷的利益動機。與此同時,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更早地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對產業鏈來說,短期來看,綠色轉型帶來的能源使用成本上升會使得眾多制造業面臨成本上升壓力,能源供給的高脆弱性和能源價格的高波動性也不利于產業鏈安全。但長期來看,能源使用成本上升會激勵
節能提效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鼓勵化石能源匱乏的國家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給來降低能源對外依賴度,最終有望實現產業鏈效率和安全的雙贏。
因此,中國在這一輪綠色轉型趨勢下的主要任務將不只是承接以高碳排、高耗能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產業或維護其利益,更應該平衡好綠色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利益,并基于這樣的平衡,考慮適應甚至引領全球產業鏈的新變局。
首先,在未來能源使用成本上升、能源價格上升沖擊頻率提高的背景下,中國需要平衡好雙碳目標和能源保供穩價,在給予相關產業競爭力合理保護的同時,考慮逐步放松能源價格管控力度、優化管控方式,并加強碳約束。還應大力推進工業等領域的清潔低碳轉型,加快節能降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助力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齊頭并進。
其次,國際政策環境日趨嚴峻。從歐盟旨在避免碳泄漏的碳關稅,到國際組織對國際
航空航運業碳排放的限制,中國的碳成本級差優勢逐漸消失,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政策環境日趨嚴峻。對此,中國應逐步向國際碳約束政策和標準看齊,推動中國高碳產業更積極適應國際規則的變化,避免發達國家以碳泄漏為由的政策制約。從這個角度講,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協作、促進各國政府在綠色轉型方面的協調行動,或許能成為延緩逆全球化的新契機。
最后,針對中國已經形成的新能源產業優勢,發達國家加大了政策干預的力度,愈發強調新能源產業鏈本土化和產業鏈安全。疊加后發優勢的逐步消退,中國綠色新興產業越來越需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中國應為綠色產業創新發展創造更好的國內政策環境,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和ESG等可持續投融資,充分發揮大國規模優勢,幫助中國綠色產業在愈發激烈的國際
市場競爭中占領技術創新的制高點。從效率和安全來看,綠色新興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不僅有助于提高產業鏈效率,也有助于加強中國整體產業安全。
需要強調的是,利用好本土市場的規模優勢以占領技術高地將是中國新能源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源泉。中國的光伏產業是成功發揮本地市場效應的典范。過去,中國的光伏產業兩頭在外,在歐美等國先進技術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得到快速發展。但后來歐美等國開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雙反”稅,中國光伏產業通過自主研發和開拓國內市場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可以說政策支持、需求擴容和技術變革共同孕育了中國龐大的光伏設備產業鏈。在逆全球化和歐美等國越來越關注本土新能源供應鏈安全的新形勢下,中國新能源產業如何更好地發揮規模優勢將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