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聶洋認為,可以依托數字化來賦能政府城市管理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全方位的低碳發展轉型體系,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為此,我們可以依托數字化來賦能政府城市管理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全方位的低碳發展轉型體系,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以數字化助力城市雙
碳管理。一方面,利用數字化平臺掌握城市經濟發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以及
碳排放現狀,科學預測未來碳排放量,分析設定各個階段碳排放峰值目標,明確關鍵領域、主要行業、重點企業的降碳措施。另一方面,利用統一的減污降碳數智平臺,將雙碳任務的目標設定、舉措評估和管理方案與各區域、各行業、各園區企業的碳排放聯系起來,使得政府雙碳管理變得實時化、具體化、準確化,為政府下達碳排放總量控制、分行業分區域控制目標,制定碳排放量調控
政策等提供數據支撐。
以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企業管理方面,推動企業實施數字化管理提升。從產品設計、生產、物流和服務等各環節進行智能化管理,實現“源頭-過程-末端”的系統性全流程控碳,助力企業提升自主碳排放管理能力,實現企業生產流程再造,減少碳排放。在生產技術方面,可以通過引進數字化技術,提升智能裝備占比,實現技術迭代,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在政府支持方面,可以針對采用數字技術實現
減排效果明顯的企業,在用地指標、稅費減免、企業融資等方面優先落實相關政策或給予一定的優惠,幫助企業實現
節能降碳、智能化轉型升級。
以數字化平臺為企業和個人開設碳賬戶。可以在高碳排放企業、園區先行先試以“購匯減碳”方式調控年度碳排放總量,對年度“碳賬戶”考核超標企業,要求其通過認購
碳匯、建設碳匯林等途徑,將超標的
碳指標通過碳匯當量補償,以促進企業節能降碳。另外,還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建立居民個人的碳賬戶、碳積分。比如,可以挖掘銀行個人賬戶系統中蘊含的綠色支付、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等多維度個人低碳行為“大數據”,創新形成居民“個人碳積分”。
以數字化促進我國碳
市場發展壯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碳
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我國
碳市場在“十四五”期間將進入平穩運行期。
碳交易機制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是客觀、準確且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數據。這就需要通過數字化平臺及時監測碳排放情況,為碳交易提供準確、完整、及時的數據,保障碳交易市場的嚴肅性和交易方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加強碳交易基礎數據中心的信息化管理,使這些數據的采集、處理、儲存、使用更加可行、可靠、可追溯,從而為碳交易市場的平穩運行提供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