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進行了全面回顧,其中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總結是“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十年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不僅自然生態狀況明顯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麗,而且隨著綠色發展的逐步深入,綠色轉型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愈發突出。
綠色轉型推動工業提質增效。綠色轉型既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工業發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動力。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工業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高度化,主要是高技術產業比重提高;二是產業鏈的高端化,主要表現為高附加值環節比例增加;三是生產效率的提升,側重于生產環節技術水平的上升。從這個角度來看,綠色轉型與工業發展的要求具有較高的契合度。一方面,高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和產業鏈高端環節通常屬于資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附加值高行業,加快相關行業發展是綠色轉型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提高資源要素使用效率是綠色技術創新的基本出發點。“十四五”以來,在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相關部門制定一系列推進工業綠色發展
政策,工業綠色化和高端化同步推進。2021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4%,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2.9%和18.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73.6%;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的能耗同比下降5.6%,如果考慮到能源結構的優化,工業
碳排放強度下降更為突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4.3%,營業收入利潤率比上年提高0.76個百分點。
綠色產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產業是提供同類產品或服務的企業集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產業又是
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的結合,新需求和新技術催生新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綠色發展是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不僅包括資源能源節約、廢棄物處理和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而且還涵蓋生產清潔化和建筑、
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需要相關設備、材料、技術、服務的支撐。2010年,
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就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2018年修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中,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共包括12大類、57小類;2019年發布的《綠色產業指導目標》將綠色產業分為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6大類,共計211個小類。隨著綠色轉型的加速發展,綠色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為我國經濟發展增加新動力。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6倍,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42.1%;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34億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1%,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分別新增2349萬千瓦、4757萬千瓦、5488萬千瓦和808萬千瓦。“十三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由4.5萬億元上升到7.5萬億元,根據相關規劃,2025年我國綠色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11萬億元。
綠色消費成為消費領域新熱點。消費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新時期擴大內需的作用愈發突出。通常,擴大內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提高消費規模和促進消費升級。相較而言,消費升級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更為密切。一方面,消費升級是擴大規模的基礎;另一方面,消費升級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主要推動因素,經濟發展是一個消費升級的過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近年來,有關部門積極推行綠色生活方式,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綠色產品消費增長迅速。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新能源城市
公交車比例超過66%;新增綠色商場近200家;“雙十一”期間,節能電風扇、節能中央空調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274.1%和118.1%。
綠色轉型的創新效應更加突出。作為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綠色轉型具有很強的創新屬性,需要強大的創新能力加以保障,同時也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綠色轉型的創新效應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一是促進了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是綠色轉型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綠色技術研發和應用,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綠色技術專利在國際處于領先地位,綠色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典型技術的遴選和推廣長效機制。二是促進了多領域的協同創新。綠色轉型為眾多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更加明顯,數字智慧系統在生產領域節能降耗效果顯著。三是促進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不同領域的技術在應用層面存在較大差異,但應用基礎和關鍵核心技術通常具有相通性,例如新材料技術應用廣泛,是眾多領域的技術基礎。目前,科技部門已經啟動了氫能、新能源汽車等20多個
碳中和科技重點專項,“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點專項正在加快推進,多個省市將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作為主要攻關領域。
以系統觀念統籌推進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涵。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雖然各有側重,但具有內在統一性。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綠色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和緊迫,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在復雜系統中,系統規劃對于促進多領域的協調具有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完善綠色發展相關規劃的編制,全面系統考慮各方面因素,協調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能源安全、社會民生改善等方面工作,充分利用現代數字仿真技術,開展政策綜合效果評價。二是加強區域協同。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條件存在較大差異,這一方面增加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難度,另一方面也為我國生態環境政策提供了更大空間。科學合理地發揮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特點將有利于我國整體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實踐層面,要充分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區域戰略的作用,創新協同機制,促進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三是加強綠色技術創新。要充分認識到,綠色技術創新是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綠色轉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綠色技術的突破;綠色技術創新是促進綠色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的重要途徑,是我國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我國創新能力具有積極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整體效能,切實增強我國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四是積極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消費升級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基于生態環境需求的綠色消費在我國未來消費升級中占據重要地位。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市場化機制,合理引導綠色產品消費,鼓勵企業采用更加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