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集團”)技術總顧問鄭健在2月25日召開的“雙碳目標下TOD創新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論壇暨國土
交通(TOD)委員會年會”上表示,近年來,推動站城融合發展已成為業內共識。要因城而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推動站城融合,強化規劃協同、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堅持一體化設計統籌建設實施,建立完善的協調聯動機制。
“站城融合并非每座客站的必然歸宿,需要統籌城市交通承載能力、客站規劃及功能確定。站城融合也并非萬能的‘印鈔機’,生拼硬套并不意味著資金入賬、效益平衡。”鄭健強調,各國國情不同,即使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國家,如日本,其模式也大都適用其本國,我國以高鐵客站交通樞紐為主導的站城融合與他國相比,在融合的層次、范圍、深度及交通方式上大不相同,融合模式不能簡單照搬。
站城融合是指鐵路車站與城市空間緊密融合,依托鐵路客運站點及周邊區域快速發展,將交通功能與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有機銜接,形成鐵路建設與城市發展聯動效應。
在鄭健看來,以高鐵客站交通樞紐為主導的站城融合,基本內涵包括交通便捷可達、空間充分融合、功能高度復合、土地綜合開發、區域結構優化。
鄭健表示,當前站城融合仍然面臨一些
難題。一方面是雙碳背景下,大型高鐵客站如何以更先進的技術手段
節能降耗,實現超低排放,推動大型客站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是大數據時代,如何廣泛運用云計算、區塊鏈、5G、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等新信息技術,提高大型高鐵客站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旅客出行體驗。此外,站城融合背景下,大型高鐵客站如何應對突發事件,確保旅客快速撤離,安全疏散。安全發展前提下,如何對高鐵客站大跨度高空間復雜結構體系的服役狀況進行結構健康監測,確保安全可靠。
1月3日,國鐵集團2023年全路工作會議上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5.5萬公里,其中高鐵4.2萬公里,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高鐵客站是高鐵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健表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建成鐵路客站1841座,其中高鐵客站1188座。他還透露,2023年將有幾個大型鐵路樞紐站開工建設,包括
深圳西麗樞紐、深圳機場東樞紐、重慶站、南京北站、上海東站等。預計到2035年,中國鐵路客站量將達到1277座,其中高鐵客站達984座。
鄭健表示,應以處理好客站與城市的關系為出發點,通過對紅線內區域和毗鄰城市空間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縫合因鐵路引入城市造成的空間割裂,加強站城功能銜接,提高站城土地利用,營造站城多元場所,提升站城交通效率,創造出站城融合的疊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