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在由《財經》雜志、《財經智庫》、財通匯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全球財富管理
論壇——經濟重構中的財富管理態勢”上,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主管合伙人謝安表示,德勤非常關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間的關系,注重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給行業提供非常難得的確定性。而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能提供的最大確定性就是實現溫控、實現脫碳。
1
謝安進一步表示,經濟增長在什么情況下能與化石能源、
碳排放脫鉤,將是未來綠色財富的重要來源。做投資、財富管理首先要把握住這個大方向。
同時,謝安還表示,從財富管理角度來看,無論金融資產還是實物資產,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聯動都非常重要。在與很多企業高管及投資者溝通過程中,我們非常清晰地認識到,把握住資本的脈絡,才能更好地幫助企業在新科技創造以及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
談及應對氣候變化、ESG投入的企業回報,謝安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衡量企業的回報。一是對于企業的損失減低。通過對于特定風險的分析,幫助企業識別未來可能面對的一些損失,這些損失一旦識別可提前避免或減少。二是更多企業希望能夠抓住機遇開發出新的產品,甚至是新的
市場,給他帶來真金白銀的業務收入。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謝安:謝謝主持人。咱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在財富管理大背景下,我對財富管理的看法以及與綠色事業的關系。德勤是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但現在也有很多新的更新,德勤作為全球最大的專業服務機構,全球大概有四分之一業務收入來自審計業務,四分之三是各種咨詢業務,給企業提供各種各樣咨詢業務。在中國,咨詢業務占比稍微小一點,大概三分之二。
提及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個會計師事務所背景的專業服務機構究竟能做什么?事實上,德勤把咨詢、稅務、審計業務里面所有跟氣候變化、ESG、綠色金融相關的業務做了整合,我負責的是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服務業務,內容包括給企業提供氣候變化和脫
碳管理、ESG報告、綠色金融、可持續供應鏈和循環經濟相關的服務。
我們都知道,做財富管理,重要的是把握機遇,規避風險。在這個背景下,德勤非常關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間的關系,注重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給行業提供非常難得的確定性。而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能提供的最大確定性就是實現溫控、實現脫碳。
所謂“脫碳”,就是經濟增長模式跟碳排放要逐漸實現脫鉤。我國人口在增長,大家對于美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長,所以,經濟一定會不斷往上增長。過去100多年前,所有增長都是建立在跟化石能源的緊密聯系之上的。所以在過去100多年的增長模式中,誰能夠找到更多、更便宜、更穩定的化石能源,其經濟就能更快速增長。但是,在如今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在《巴黎協定》的共識下,在我國雙碳目標的明確要求下,這種假設已經一去不復返。
經濟增長在什么情況下能與化石能源、碳排放能夠脫鉤,將成為未來綠色財富的重要來源。所以在這個背景下,做投資、財富管理首先要把握住這個大方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比如
政策問題,畢竟無論是
碳交易,包括
碳金融創新,還是資本市場,都有很強的政策性。
從財富管理角度來看,無論是對金融資產還是實物資產,德勤都有非常強調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聯動能力,在與很多企業高管或者投資者的溝通過程中,我們非常清晰地認識到,只有把握住資本的脈絡,才能更好地幫助企業在新的科技創造以及實施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才能借由碳定價和碳交易機制的幫助,把財富或資本資金進行重新分配。從對人才影響的角度看,重新分配能夠使更優秀的人才更加順暢地向更加綠色的領域流動。在過去幾年,有一個非常可喜的轉變,雖然碳交易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但是,實際上,企業的意識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在3種企業的身上可以看得到:
第一種企業,可以簡單概括成不轉型可能就被淘汰的企業,比如一些高排放、高污染的企業。這類企業主要是跟高碳排放、化石能源緊密連接的行業或者企業,它們正處于風口浪尖,處于最危機的狀態。因此,這些企業開始意識到,他們必須要改變,不改變就沒有辦法去生存。這些企業也已經看到,他們正面臨非常大的壓力,甚至是生存的壓力,他們需要尋求新的合作伙伴,新的增長點和新技術的加入。
第二種企業,是生來就是綠色的企業,包括新能源汽車、新興減碳技術等企業。對于這些企業而言,可以說是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以氫能相關的技術企業為例,在3060雙碳戰略提出之前,很多的資本并不太看好,但如今,在明確發展方向基礎上,越來越多地資金正加速投入。與此同時,很多投資者對他們的青睞也加速了新技術的實施。
另外,還有的企業正處于中間的階段,他們亟需在轉型過程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某些技術或者是業務如何通過一個新模式的轉型使其更加符合綠色發展模式,就是我們特別關注的。
只有先識別出面臨不同緊迫性和風險情況下的三類企業,才能更好地針對他們的財富管理和未來資本投向,更加清晰地去梳理投資策略。
對于這些企業來講,我認為有三種主要的行為能夠幫助他們進行轉型。
第一個行為,要“放眼未來”,更深刻地認識到這種確定性所帶來的趨勢性轉變,不能只是聚焦短期,比如季度甚至是年度財務回報,而要更多看到長遠ESG的績效和它的風險把控以及背后的財務影響。
第二個行為,要“內促轉型”,借助外部壓力幫助企業進行技術轉型,包括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的轉型等。能夠幫助企業借助當前轉型壓力,實現過去沒有能夠實現的目標,比如更加精細化的管理,與生態體系更緊密的配合,以及循環經濟等一系列舉措。
第三個行為,要“合作共贏”,脫碳、綠色金融不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個行業的事情,是全生態圈共贏,共同努力的一個過程。所以,很多領先的企業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緊密地和生態圈進行配合,通過研發,共同建立一些行業標準與新技術標準,推進新技術的實際應用。
在全社會經濟轉型以及同化石能源和碳排放脫鉤的背景下,企業其實也在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轉型。這種轉型動力一方面源自于綠色資本的助推,使其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回報,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相關的技術和人才會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重構升級。
最后,我們把握住這樣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把握最大的確定性。這種確定性背后所有不確定性都相對可以被更加清晰地認識和掌控。
韓舒淋(主持人):今年是
碳市場的第二年,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整體來看,碳市場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市場體系概念,而且中國的綠色交易機制也比較分散,
電力市場有綠電交易,還有綠證和國際綠證。同時,
ccer發過,現在已經停了好幾年了,都是比較分散獨立的綠色交易機制。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協調,讓它形成一個有體系的機制?
謝安:第一,最近的一些觀察發現,當下有很多的企業和大集團正在布局
碳資產管理。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市場是最敏銳的,他們做這個事情一定是有所圖,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很好的愿望,有綠色的地球肯定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他們是看到了真金白銀的機遇,市場打通也好,或者統一也好,無論哪種方式,他們一定看到了這其中所蘊藏的巨大機遇。
第二,確實整個碳市場政策性特別強。實際上,整個價值鏈供應鏈的
減排傳導作用,對于企業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比某些政策的推動作用更大,比如發電企業、
水泥企業、
鋼鐵企業,他們由于要加入碳市場,會主動采取行動。
另外,德勤曾經幫助過一家中國上市醫藥企業設計科學的碳目標,因為這家企業的客戶是大型跨國醫藥公司,客戶要求所有供應商都要設定科學碳目標和實現凈零。還有一些生產高排放產品的企業,他們的客戶要求其碳排放有一個明顯的減低。因此可以看出,價值鏈、供應鏈的壓力傳導,對于碳市場活躍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政策和資本的力量共同助推。
韓舒淋(主持人):氣候變化、ESG投入,對企業來說究竟是一個成本,還是一種創造價值的行為,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這種投入回報?
謝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跟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或者說在ESG領域投入到底是成本還是價值創造的問題。在過去我們把應對氣候變化、ESG看成是企業的一種義務或者是社會責任,這樣的行為可能更多地偏重于一種成本,因為那個時候對于企業而言,這些行為跟企業戰略的聯系不是很緊密,甚至于可能有點相悖。在這個背景下,大家只希望在合規的同時減少成本投入。但如今,在明確了未來減碳和凈零目標的情況下,這方面的投入實際上逐漸跟企業戰略開始一致,甚至對于企業的生存息息相關。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轉型中的企業會把這樣一些支出看成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就是要有回報的,而且這種回報是可以衡量的。在這方面的投資第一個當然是資金,比如用于技術的轉型,還有在人員方面。可能我們看到有很多企業都開始有負責ESG,或者氣候應對專門的職能部門和領導,包括設有首席可持續官,這些都是企業的投入。
對于企業的回報怎么去衡量?
第一,對于企業的損失減低。我們通過對于特定風險的一些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去識別未來可能面對的一些損失的,這些損失一旦識別可以提前避免或者減少。
第二,更多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希望能夠抓住機遇開發出新的產品,甚至是新的市場,給他帶來真金白銀的業務收入。
這方面例子也很多,如汽車行業對價值鏈傳導很重視。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對于傳統燃油車是一個顛覆性的變革,很多造車新勢力的崛起,他們都有不斷地減碳的需求。另一方面,對于鋁和鋼板的低碳,甚至零碳需求就進一步促生了電解鋁產業和鋼鐵行業在技術方面的更大投入,從而幫助它拿到更多溢價,取得超額利潤,這些都是價值創造,即作為所謂地從成本變成投資,從合規變成創新收益。
韓舒淋(主持人):我們面臨的客觀形勢確實是處在能源危機持續過程中,化石能源油氣價格依然非常高,目前的能源危機對于我國氣候投融資、綠色交易,帶來哪些影響?是否會延緩綠色進程?
謝安:我想提醒大家,人類已經進化100多萬年,現在這代人是經歷最熱的世界,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經歷過這么熱的世界。在100年里,人類活動導致地球溫度升高了1度,而大自然用了6000萬年讓地球溫度升高10度,這是非常恐怖的趨勢,必須要在這一代能夠控制和扭轉溫升。
換一個角度,德勤也做過測算,世界如果想實現2050凈零,有差不多40%左右的技術,包括新能源技術、碳捕集技術、農業相關脫碳技術等當前是缺失或者非常初期的,而這40%的空間是需要有人去占領,給企業和科研機構大量市場空間和想象空間。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就算經歷了更熱的世界,通過各種途徑去緩解和適應,油、煤、氣等領域的技術,留給新興企業的空間也是很有限的。但從技術演進的角度來看,雙碳不僅指明了新興技術演進的方向,也指明了這個方向以后的40%技術的空白要靠我們的創新,靠我們對新興技術的應用填補上,從而創造出新的綠色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