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
山東煙臺黃渤海新區的煙臺立衡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一派繁忙,潤滑油生產線有序運行。“企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智能配比工藝優化系統,使輔助新品研發周期由過去的最低30天縮短為20天,
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煙臺立衡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紅梅說。
立衡環保是一家潤滑油生產企業,常規成品油品種有近140種,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公司規模的擴大,對潤滑油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經驗配方”模式生產急需得到新的突破。立衡環保基于自身多年積累的專家經驗和生產數據,依托華為云ModelArts平臺,在生產和配料環節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生產過程智能工藝優化和新品潤滑油的智能配比推薦,實現現有產品配方效率提升50%。
“智能配比減少了反復調試的過程,固化了專家經驗;智能工藝優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成品品質。”鄭紅梅說,預計全面應用后,原輔料成本每噸降低約2%,每年可節約原輔料成本100萬元以上,首次產品合格率提升20%以上。
作為山東四個省級新區之一,煙臺黃渤海新區工業基礎雄厚,發展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
化工及新材料、汽車及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五大主導產業集群,規上工業總產值占煙臺市的三分之一左右。
煙臺黃渤海新區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周世忠說,新區將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出臺一系列
政策措施,通過引進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和培育本土工業互聯網生態企業,為企業量身定制智能化、數字化產品和服務。
2019年底,山東首家華為(煙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簡稱“華為創新中心”)正式落戶。華為創新中心借助華為公司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提供220余項云服務和210余項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為企業生產工藝創新、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支撐。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三年來,華為創新中心通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已賦能510多家企業,覆蓋新區9大行業和90%以上的頭部企業,形成64項聯合創新案例。
“華為創新中心聯合新區內企業在機器視覺、決策優化、智能配料等領域開展人工智能聯合創新,其中萬華蚯蚓盒子、勝地視覺分揀、欣和智能質檢等項目屬于業界首創,加速推動了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落地。”煙臺黃渤海新區科教創新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江榮說。
浦項(煙臺)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車鋼板加工、生產、配送的傳統制造型企業,通過與華為創新中心合作,聯合打造智能化檢測系統和安全生產管理平臺,實現了鋼板產線的智能化視覺檢測,不僅解決了鋼板生產過程停機檢查的時間浪費和人工抽檢的弊端,更使檢測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得到保證,實現了產品交付質量的躍升。
浦項(煙臺)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景在善說,中國國內新能源整車企業陸續落戶山東,為提高產品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公司在設備數字化改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黃渤海新區管委的牽線搭橋,我們接觸到了獲得市場認可的華為,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
安全生產方面,通過將視頻AI算法編入車間內外的監控視頻流,讓智能自動化監控代替了人工巡檢,實現對設備安全周界、人員安全裝備等廠區內54處場景的智能監控檢測。發生異常情況時告警、響應速度,由原來的5分鐘升級為秒級精確定位事發地,有效增強了園區安全保障能力。
周世忠介紹,為解決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
難題,黃渤海新區將通過“五步”工作法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具體來說,一是“拉單子”,建立企業能力清單和需求清單;二是“搭臺子”,根據企業需求,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系列供需對接會;三是“結對子”,人工智能服務商為企業開展“一對一”或“多對一”供給側數字技改服務;四是“開方子”,組織開展深層次數字化智能化診斷,對標頂尖智能工廠,逐條列出改造升級要點;五是“樹桿子”,積極為企業申報智能工廠、綠色工廠、晨星工廠等榮譽,鼓勵支持更多企業參與“智改數轉”。
據了解,黃渤海新區將在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政策基礎上,謀劃制定數字經濟產業專項扶持政策,吸引集聚更多數字經濟產業企業,促進區內數字產業生態繁榮壯大,為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強大的“煙臺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