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由《財經》雜志、《財經智庫》、財通匯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全球財富管理
論壇——經濟重構中的財富管理態勢”在
北京舉行。全球投資決策支持工具和服務供應商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執行董事、亞太區主管王曉書在會上表示,資本在全球的經濟向
碳中和過程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MSCI呼吁全球資本
市場在引領碳中和變革當中,發揮支持企業低碳轉型和綠色科技創新的作用。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執行董事、亞太區主管王曉書
王曉書指出,MSCI在資本市場上扮演著數據和分析工具提供商的角色,服務全球最大的一些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有指數、風險分析工具、ESG與氣候研究以及房地產私募領域的數據,支持投資者更好地進行投資決策。
王曉書表示,MSCI在氣候領域發現,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是目前最受投資人關注的議題之一。一方面,世界各地極端天氣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出臺各類的
政策,推動低碳轉型。
“在各國政府推動下,以前高碳,或者是依賴化石燃料的經濟模式,逐漸轉向低碳的模式。”王曉書認為,它不是一個簡單能源替代,而是全球產業格局,以及大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劇變。
在王曉書看來,這種改變將給金融行業包括財富管理投資,帶來系統性的風險和新的非常巨大、長期的投資機會。MSCI認為,ESG和氣候的因素將顯著影響金融資產定價以及投資的風險和回報,這將導致在未來幾十年大規模資本的重新配置。
“我們也注意到,資本在全球的經濟向碳中和轉型的過程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MSCI呼吁,全球資本市場在引領碳中和變革當中,發揮支持企業低碳轉型和綠色科技創新的作用。
王曉書指出,全球金融市場要展開氣候相關的投融資,首先要定義什么是氣候投融資、綠色企業,需衡量投資的產品氣候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以及這些資產在全球氣候變化大的影響下,會面臨怎樣的風險。
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一個氣候融資的功能性定義,還需要一個對接的系統來籌集分配和監控氣候資金的使用以及衡量它的影響。“MSCI主要開展的一些工作,希望給金融市場提供更多的透明度,來衡量其氣候投融資影響和投資組合的潛在氣候風險,來發揮基礎性數據和分析工具的作用,去支持氣候投融資更廣泛的開展。”
王曉書稱,MSCI發現,截止到2022年10月,對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9000多家成分股的追蹤中,36%的公司都已經設置了某種程度上的氣候目標,但是這些公司中只有75家制訂了與《巴黎協定》一致的目標,并獲得了科學碳目標倡議的批準,量還是很少的,企業在提升自身氣候目標和氣候行動方面空間還是巨大的。
MSCI制定了預計升溫解決方案,希望用更直觀的數據反映企業的氣候目標與行動對全球升溫的影響,同時也開始去構建企業的綠色收入和綠色專利的數據庫,希望可以幫助投資者識別哪些企業在未來低碳經濟模式當中有競爭優勢,他們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也擁有更多的綠色專利,以后可能會轉化成的潛在收入。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去構建各類ESG和氣候的指數,希望用工具和數據幫助投資者更好理解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更好地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綠色投資,助力雙碳轉型。”王曉書表示。
值得留意的是,王曉書還談到了全球氣候投融資領域的一些重點趨勢。包括:一,碳資產的定價,或者碳本身會變成企業負債,也可能變成企業資產,金融機構也非常敏感在捕捉碳定價機制可能對金融行業的影響以及開展相關的壓力測試;二,隨著綠色的金融產品在爆發增長,監管在不斷收緊,對于金融產品和金融行業在氣候方面風險管理、構建指標透明度等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三,投資人在推動企業更激進地進行氣候風險管理,他們不是被動做投資,而是更多在表達觀點,甚至影響企業的行動。
最后王曉書提到,在政策引導下許多行業在向低碳模式轉型,這會帶來轉型風險或者轉型機遇,這個方向已經有越來越多投資者和企業關注。但不能忽視氣候風險與機遇管理中,還有一個防范氣候災害所帶來的物理風險的維度。在過去40年的過程當中,全球受到氣候災害的損失增長了7倍以上,但氣候防災的資金投入或者受到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的,而現在這個方面也逐漸在轉變。例如一些大型投資機構已經開始承諾為氣候適應或者防災措施提供資金,例如中國的綠色債券分類目錄,包括央行提供的氣候相關的金融支持工具里,也逐漸把氣候適應,或者氣候防災的項目考慮到里面來。
面對化石能源油氣價格依然非常高的局面,目前的能源危機對于我們氣候投融資,綠色交易,是否帶來哪些影響,它是不是會延緩綠色進程?
對此,王曉書認為,這是長期趨勢和短期波動之間的關系,長期的趨勢是全球經濟必須要往低碳經濟模式轉型,否則將面臨氣候災難帶來的更為巨大的損失。短期的價格波動或者能源危機可能會影響市場上一些短期的投資者,“但是真正會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投資人,一定會看到支持氣候轉型所蘊含的巨大的綠色機會,去看待50年或者更長久的機會,我們認為碳中和賽道是又長又厚的賽道。”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王曉書:謝謝主持人,也非常感謝《財經》雜志邀請我參加本次全球財富管理論壇,我來自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MSCI在資本市場上扮演著數據和分析工具提供商的角色,我們服務全球最大的一些專業機構投資者,包括主權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財富管理公司等。我們有指數、風險分析工具、ESG研究以及房地產私募領域的數據,支持投資者更好地進行投資決策,我們在中國本土市場上希望推動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高質量對外開放和發揮連接中國的上市公司和全球機構投資人的作用。
在氣候領域,我們發現氣候變化、雙碳和低碳轉型這樣的議題是目前最受投資人關注的議題之一。我們發現,一方面,因為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在不斷地增加,高溫干旱和暴雨洪澇等等各種災害出現更為頻繁,這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出臺政策,推動低碳轉型,包括中國雙碳目標的提出也是在推動或者解決氣候危機的過程當中的中國擔當。在各國政府推動下向低碳轉型的過程當中,從以前高碳或依賴化石燃料的經濟模式,逐漸轉向低碳的模式,不是一個簡單的能源替代,它會使全球各種產業格局,以及大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劇變。它給金融行業包括財富管理投資帶來系統性的風險和新的非常巨大的長期投資機會。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MSCI認為ESG和氣候的因素將顯著影響金融資產定價以及投資的風險和回報,這將導致在未來幾十年當中大規模資本的重新配置,我們也注意到資本在全球的經濟向碳中和轉移的過程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們也對資本市場不斷發出行動倡議,呼吁全球資本市場在引領碳中和變革當中發揮支持企業低碳轉型和綠色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
當然,我們講全球金融市場,包括中國的金融市場要去支持企業低碳轉型,或者支持綠色科技的創新,要展開氣候相關的投融資,有最基礎的
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需要去定義什么是氣候投融資,什么是綠色企業,如何衡量一個投資組合或者一個財富管理產品的氣候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以及所持有的這些資產在全球氣候變化大的風險影響下,它會面臨怎樣的一個風險,資產會損失還是增值,在不同的升溫情景下,都是投資人需要一開始去解決的衡量問題。
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全球需要一個氣候融資的功能性定義,還需要一個對接的系統來籌集分配和監控氣候資金的使用以及衡量它的影響,所以在這個方面可以更好地促進支持碳中和及氣候防災資金的全球流動。所以MSCI主要開展的一些工作,希望給金融市場提供更多的透明度,來衡量其氣候投融資影響和投資組合的潛在氣候風險,來發揮作為基礎性數據和分析工具的作用,去支持氣候投融資更廣泛地開展。
舉一些例子,比如從企業層面來講,剛才講到開展
碳交易中基礎的一些數據計量,企業排放了多少碳,
碳足跡是多少,是一個基礎。MSCI在過往搜集一些企業碳數據基礎上也構建起企業
碳排放的估算模型和投資組合的碳足跡核算工具,希望幫助投資者做到可衡量的是,100萬的錢投資到這樣一個投資組合里面持有10個公司或者20個公司,這樣的投資組合公司將排放多少碳,以及還有一些銀行可能也在信貸組合里面,那么現在持有的信貸組合資產會產生多少潛在的碳排放量,這是我們MSCI在做的工作。我們最新的研究,對于國內六大國有銀行的研究發現,高碳排水平的這樣一些行業和公司平均來講只占貸款總額30%,但是他們的排放量占到銀行貸款排放的80%以上,這是一方面去衡量最基礎的碳排放。第二個金融行業怎么衡量它的貸款和投資潛在碳排放影響。
第二,如何看待企業的氣候承諾或者氣候目標,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市場上有很多企業承諾說要2060達到碳中和,或者有一些企業更激進,制訂了2050、2040要達到碳中和這樣一些目標,但是這樣的目標到底是一個空洞的口號,還是有長期、短期的非常可量化的
減排目標和具體行動作為支撐的,企業這些目標是指聚焦在某一個地區,或者是某一條產品線來做的公關營銷宣傳,還是可以覆蓋這個公司全業務類別和供應類別要求的目標,投資者希望有更多更透明的比較,哪些企業碳目標是具有全面性,或者是有可行性的,過往碳目標的完成度是可以追蹤的,也是我們講企業在開展氣候行動的時候是不是真正地開始了行動,還是只是空喊口號,也是投資者非常關注的。
MSCI發現,截止到2022年10月,在對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9000多家成分股的追蹤中,36%的公司都已經設置了某種程度上的氣候目標,但是這36%的公司是好幾千家的規模,只有75家制訂了《巴黎協定》一致的目標,獲得了科學碳目標倡議的批準,量還是很少的,企業在這個方面空間還是巨大的。此外,我們做了一個預計升溫解決方案,給每個企業一個溫度計,企業A是2度,企業C是3度,企業B是1.5度,看一個企業現有的排放量以及未來制定減排目標,跟國家的減排目標以及1.5度,2度的未來世界有什么樣的關聯關系,如果未來企業自己計劃的排放量超過1.5度排放預算的,可能就是一個2度,3度的企業,他為未來地球的升溫做更多推動,如果是1.5度,甚至低于1.5度的企業是為世界的減排或者控溫做更大貢獻的,也是希望用一些更直觀的數據反映企業的氣候行動或者是氣候減排的工作。MSCI同時也開始去構建企業的綠色收入和綠色專利的數據庫,可以幫助投資者通過這樣的數據庫識別哪些企業在未來的低碳經濟模式當中,有更多研發投入,擁有更多的專利,以后可能會轉化成潛在的收入,這些企業可能是未來在全球的低碳轉型當中的未來贏家,這都是我們MSCI在做的工作,這些數據工作是非常具體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去構建各類ESG的指數,或者氣候相關聯指數,把氣候融入到指數構建之后可以更好的融入到投資人的資產配置,以及一些具體的財富管理,或者基金,或者是理財產品構建當中,這些是MSCI在做的工作,希望用工具和數據幫助投資者更好理解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更好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綠色投資,助力雙碳轉型,我的發言到這里,謝謝主持人。
主持人(韓舒淋):王總您剛剛談到了氣候這一塊相關的不僅是一個投資上需要面臨的風險,而且是一個長期的機遇,請您談談目前全球氣候投融資領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點趨勢?
王曉書:謝謝主持人,順著剛才的幾位討論首先分享一個趨勢,可以看到金融業也開始非常關注氣候風險,以及開展氣候風險的壓力測試,其他嘉賓談到氣候相關的風險或者其目標在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傳導,一個供應鏈下游的企業可能會影響上游的供應商,其實我想講碳資產的定價,或者碳本身會變成企業負債,也可能變成企業資產,這樣的趨勢也傳導到金融系統,現在我們看到非常大的趨勢是全球央行開始思考,甚至是推動金融機構在測量氣候變化以及氣候引起的一些財務風險,會不會引起下一次金融危機,推動銀行做壓力測試,未來碳相關負債價格會變高,金融機構面臨什么風險,3度的世界監管是比較松的,全球升溫是高的,這個時候更多物理風險金融機構出現,這也是氣候和碳的定價機制在金融體系里面也有一個傳導引導的作用,全球來講,英格蘭央行率先開展了氣候風險的壓力測試,中國
香港也開始了一次測試,中國內地也不例外,2022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23家中國銀行壓力測試結果,這個測試就是針對中國內地的銀行,它的火電、
鋼鐵和
水泥三個高碳行業,在分析引入碳排放付費機制的一些情況之下,到2030年相關企業成本上升可能會導致貸款違約率上升的情況,進而影響到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這個測試已經開展了,所以金融機構在捕捉碳定價機制可能對金融行業的影響方面也是非常敏感。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模擬情景的難度和深度、廣度,以及覆蓋行業廣度都會不斷提升,中國央行是全球綠色金融網絡NGFS的8家發起機構之一,金融網絡已經對于銀行或者金融機構、保險等大的金融機構要進行怎樣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以及會有什么樣的情境,出了情境指南,大的方向看到全球趨勢都是這樣的。
第二個趨勢是今天是講綠色交易也是財富管理論壇,綠色的金融產品在爆發增長,以及監管在這個方面要求引入更多產品透明度的趨勢,全球不管是ESG基金,或者碳中和、綠色基金有很多很漂亮很美好名字的金融產品,在過去十年當中有一個非常迅速的增長,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也引起了市場很多討論,對于泡沫的擔憂,到底是一個真的綠的產品,還是在掛羊頭賣狗肉,所以在過去一兩年來講一個大趨勢是,監管在積極引導。第一,對于一些金融產品的命名會有更嚴格的要求,比如叫《巴黎協定》一致的指數,公司必須每年減排在7%以上才可以進入到這樣的指數,這是歐盟的規定,當然還有像其他一些領域,即使不是綠色金融產品,泛金融類公司也面臨氣候相關的風險和相關數據的披露要求。可以看到中國香港市場從2022年末要求在這個市場上資產管理規模達到80億港幣以上的基金公司要披露它投資足夠碳足跡和碳相關風險,中國內地銀保監會制訂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提出了這些披露的要求,可以看到監管在不斷收緊,對于金融產品和金融行業在氣候方面的風險管理,或者是氣候產品的構建指標透明度均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是第二個趨勢。
第三個趨勢,我們在國際上全球看到的一些案例,投資人在推動企業更激進地進行氣候風險管理,或者進行
節能減排當中發揮了一個作用,我們也是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在投資者的年度股東大會投票上,對于一些高碳行業企業,他們收到一些投資者反對票的比例在上升,這些比例上升很大一個主題,他們不滿意企業現有
節能減排和轉型的進度,覺得他們不夠積極,投資者投反對票,覺得董事會上董事都是傳統能源行業董事,在推動企業在做低碳轉型過程當中沒有相關的能力或者知識儲備,或者看到有這樣的趨勢,也體現出投資人在更積極跟企業的溝通,并不是被動地做投資的篩選,其實是對他被投的企業未來的氣候方案和行動是怎樣,更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影響企業的行動。
最后,我想談一點,我們談很多綠色交易氣候推動綠色轉型,這個叫轉型風險,或者轉型的機遇。另外一個方向是氣候物理風險,更多極端天氣的發生,應對氣候變化除了推動轉型去減緩氣候變化的進程,控制溫度的上升,另外一方面做氣候適應,或者氣候防災,在這樣的領域我們在過往看到,在過去40年的過程當中,全球受到氣候災害的損失是增長了7倍以上,但是與此同時,氣候防災的資金投入或者受到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的,在這樣的一個方向上我們也看到逐漸的轉變,比如說一些大型投資機構,像世界銀行,比爾蓋茨能源風險基金會已經開始承諾為氣候適應或者防災措施提供資金,可以看到中國的綠色債券分類目錄,包括央行氣候相關的金融支持工具里面也逐漸把氣候適應,或者氣候防災的項目考慮到里面來,這是我們看到的幾個趨勢。
主持人(韓舒淋):我們面臨客觀形勢確實處在能源危機持續過程中間,化石能源油氣價格依然非常高,一個簡單的問題,目前的能源危機對于我們氣候投融資,綠色交易,是否帶來哪些影響,它是不是會延緩綠色進程?
王曉書:這是長期趨勢和短期波動之間的關系,長期的趨勢,不管是中國來講全球來講一定要往低碳經濟模式轉型的,大家不要忘了,我們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讓世界去升溫3度,6度,我們面臨的世界是充滿自然災害的世界,所以這個大趨勢是不變的,短期的價格波動或者能源危機可能會影響市場上一些短期的投資者,但是真正會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投資人,一定會去用更多的經歷和資金去支持轉型,去看待50年或者更長久的機會,我們一直講碳中和賽道是又長又厚的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