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多家車企2022年財報出爐,不少車企提及實現
碳中和的時間表。那么,汽車產業到底如何實現碳中和?被賦予實現汽車碳中和“強有力手段”的純電動汽車,是否能肩負起這份歷史使命?
在此背景下,4月23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發布了2022年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證券日報》記者查閱報告顯示,以2020年為基準年,吉利汽車2022年單車全生命周期
碳排放下降了8.1%,新能源銷量同比提升300%,9個整車基地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光伏發電裝機容量307兆瓦等低碳
減排成果。吉利汽車承諾到2025年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減少25%以上,到2045年實現碳中和。
報告中,吉利汽車還首次披露了ESG戰略六大方向,圍繞氣候中和、自然受益、全域安全、數智創新、共榮發展、治理與道德六大方向的可持續發展藍圖,攜手產業鏈伙伴打造可持續出行生態。
吉利汽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安聰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吉利汽車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元素,在各項常態
化工作外,將持續通過對標行業最佳實踐,探索可完善空間,實現成為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標桿。”
全生命周期高效降碳
無疑,從歐盟到中國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制定,正引發各個行業的巨變。為此,吉利汽車在產品生命全周期融入低碳理念,全方位制定制造端、供應端、使用端降碳路徑。數據顯示,2022年,吉利汽車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為35.2tCOe,分別較2020和2021年下降8.1%和5.6%。
使用端,吉利汽車持續提升新能源車型比例,開發高效動力系統。2022年,吉利星越L、領克09、第四代帝豪獲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稱號,博越L、極氪009獲中國生態汽車(C-ECAP)白金牌
認證。同時,吉利汽車還持續開展超低排放技術研發工作,全年使用端平均排放較2020年減少11.5%,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達23%。
制造端,聚焦
節能降耗和清潔能源替代,2022年吉利汽車9個整車基地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其中,西安工廠成為國內整車行業的首個零碳工廠,并入選APEC工商領導人
論壇“可持續中國產業發展行動”年度產業案例。
供應端,吉利汽車建立供應鏈可持續發展體系,2022年開發了13種低碳材料,并計劃于未來25款車型使用循環材料;30%的一級供應商使用可再生
電力,其中10%的一級核心供應商已實現100%可再生電力使用。
對商業伙伴,吉利汽車堅持打造可持續價值鏈。2022年,超過90%的一級供應商參與ESG培訓并簽署《供應商行為準則》;經銷商管理制度覆蓋率達100%。吉利汽車已成為6個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員,主導或參與374份標準制定,推動行業協同發展。
“碳中和”過程中的成本增加,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另外一個
問題。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未來汽車進入碳經濟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以往衡量汽車價值的標準都面臨改變,汽車企業一定要分解指標、調整生產流程,必須要做
碳足跡、
碳標簽。雖然在短時間內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研發成本,但也正是這個時候,汽車企業通過創新減碳技術,才能在諸多競爭中優先勝出。”
ESG戰略聚焦六大方向
作為僅次于工業、建筑之后的第三大碳排放源,汽車
交通領域實現低碳轉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交通
運輸行業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0%左右,其中,汽車的碳排放量又占我國交通領域碳排放總量的80%以上。
為此,吉利汽車計劃將以“打造智能汽車可持續出行的創新生態”為可持續發展使命,聚焦氣候中和、自然受益、全域安全、數智創新、共榮發展、治理與道德六大戰略領域,引領可持續出行未來。
氣候中和方面,吉利汽車將以“2045年碳中和”為目標,2035年實現單車全生命周期減排68%以上(以2020年為基準年),向符合巴黎協定1.5度的路徑轉型;自然受益方面,吉利汽車推動整車和電池循環,將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融入生產運營。2023年起,吉利汽車將對整車基地開展自然資本評估,單車危廢產生量較2021年下降22%。
全域安全方面,吉利汽車以“生命零傷亡、健康零危害、財產零損失、隱私零泄露”為宗旨,將傳統安全升級至覆蓋全道路使用者及新四化下的智慧出行安全;數智創新方面,吉利汽車以“讓更多人從數智生態中獲益”為方向,兼顧數據安全責任與數據價值創新,創新服務生態。
共榮發展方面,吉利汽車以“讓世界充滿吉利”為愿景,與員工、商業伙伴、消費者實現共同繁榮;治理與道德方面,吉利汽車以“全球企業最佳管治實踐”為標桿,將ESG納入管理范疇,持續跟進全球最高標準的合規與商業道德要求。
據觀察,憑借ESG領域的提前布局,吉利汽車得到了
市場廣泛認可。2022年5月份發布的可持續金融框架,已獲得框架下首筆4億美元融資。目前,吉利不僅獲選為“恒生ESG50指數”“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基準指數”及“富時社會責任指數系列”成分股,年內MSCI ESG評級也提升至A,Sustainalytics ESG風險評級調至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