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一定程度上都擁有自己的風、光資源,未來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各國都有機會去‘風光風光’,誰能夠搶先抓住這樣的機遇,取決于誰能夠率先建成大規模穩定的新能源技術體系?!?4月22日,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開幕式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進入
碳中和時代,世界經濟正在從能源的資源依賴型走向能源的技術依賴型。而當前,實現碳中和仍需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
賀克斌表示,中國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任務,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戰略意義。第一層戰略意義是氣候履約。作為《巴黎協定》和氣候公約《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和發展中國家,中國要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承擔國際義務,履行承諾。
賀克斌解釋,目前研究顯示,以目前的消費模式繼續發展下去,世界現有的煤、碳為代表的化石能源將可能面臨在50年—200年內耗盡的危機,而以風和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資源量較為豐富。且相較于化石能源,其空間分布相對均勻。
賀克斌表示:“世界上有些國家缺乏煤炭、石油或天然氣,但是世界各國一定程度上擁有自己的風、光資源,所以未來各國都有機會去‘風光風光’,誰能夠搶先抓住這樣的機遇,取決于誰能夠率先建成大規模穩定的新能源技術體系?!?/div>
隨著全世界130余國家作出自己的碳中和承諾,由于全球供應鏈的碳中和壓力傳導,一些現代服務業、制造業開始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標,且早于其總部所在國所承諾年份?!捌髽I在產業競爭里感知到的綠色轉型緊迫性,可能遠遠超前于某些國家?!辟R克斌說。
零碳能源技術是當前全球的技術競爭焦點。他以國際在光伏發電成本、綠氫成本等方面的競爭舉例,提出新一輪的全球產業競爭是重中之重,也是中國克服壓力也要推進碳中和的原因所在。
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需結合“雙碳”目標挖掘
減排潛力
賀克斌提出的第三層意義,是指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不僅有國際降碳的義務,也有國內減污的任務。如何在降碳減污協同方面,探索出新的路徑,是目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他表示,自2000年—2021年,以七年為一個周期,中國經歷了三個階段——PM2.5的傳統控制、排放量總量控制、濃度的質量控制,治理的效果分別經歷了濃度上升趨勢的減緩、濃度的穩定,再到濃度的明顯下降。
大氣污染治理已取得顯著效果,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必須與“雙碳”行動結合,挖掘減排潛力。
具體到落實,賀克斌提出五碳并舉的路徑。一是資源增效減碳;二是能源結構降碳;三是地質空間存碳;四是生態系統固碳;五是在
政策引導下
市場機制的融碳。
雙碳行動對氮—氧循環的擾動作用等課題仍有待研究
賀克斌表示,未來幾十年中,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及方向是清晰的,但實現凈零排放的關鍵技術仍然缺乏,他表示,目前很多技術仍需進一步快速地提升,使其從示范進入應用。
他指出,展望未來,在碳中和路徑約束下,伴隨著新技術的涌現,這些關鍵技術的劇烈變革將帶來社會經濟發展變革,影響能源版圖、產業布局,也同時將影響溫室氣體、大氣污染物等人類活動排放,帶來包括溫室氣體、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廢風領域的新變化,將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談及未來,賀克斌指出,“1850年以來,整個人類活動在向大氣中‘增排’,2035年以后全世界將‘減排’,增和減的過程中都會帶來潛在的環境
問題。”
他表示,地球上已形成各種環境介質的穩定狀態,雙碳行動對氮-碳循環的擾動作用仍不明確?!拔覀兺ㄟ^減碳帶來的對碳、氮的變化,會對碳氮循環產生什么影響?已經固化在海洋、陸地當中二氧化碳,隨著大氣當中二氧化碳的減少及濃度降低,它也會釋放部分碳以達到平衡;雙碳行動所帶來的氣候變化還會涉及降水、農業等問題,影響風光等資源,進而影響到大氣成分等。這些問題都需要一些有效且科學的工具、充足的數據來支撐我們走向一個良性的碳中和的路徑,對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變化穩步可控?!彼f。
如何實現多目標優化下的減污降碳路徑,賀克斌認為,仍需要大量的交叉融合發展的學科,形成五碳并舉的技術支撐,確保實現包括水資源、土壤資源、非二溫室氣體和生態系統在整個減碳過程當中是一個良性協同推進的過程。
原標題:賀克斌院士:實現碳中和仍需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