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綠色低碳發展已經形成從國家到地方再到企業的“頂天立地”共識體系。支持綠色產業主體發展是集聚微觀實踐發展力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支撐。
然而,綠色項目眾多,區域綠色轉型的產業重點在哪?如何更好地在地方落地執行成為時代話題。
重慶工商大學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敏表示,推進綠色產業主體發展的重點項目主要有清潔能源、
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綠色服務;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劉晨表示,區域綠色轉型還需要綠色金融助力,更需要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有效銜接為綠色產業主體發展保駕護航。
為什么是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綠色服務?
唐敏介紹說,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綠色服務既是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產業,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產業,還是創新驅動的重要領域,更是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徑,可以有效降低
碳排放強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增長與綠色發展的協調統一。
同時,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綠色服務可以有效激發創新活力和潛力,推動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形成新的增長點和競爭優勢,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轉型升級。唐敏舉了張家港的例子,在
江蘇省張家港市,全面完成了東沙
化工園關停和污染治理,一口氣騰出了3000畝土地,重新規劃打造生產、生態協調發展的新園區。新園區主要發展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產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
唐敏補充,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綠色服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這些產業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效率,增加居民收入和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穩定。如,在蘇州市吳中區的東山鎮,陸續開展了1900多畝太湖西茭咀灘涂整治,1.58萬畝太湖圍網拆除,3.3萬畝傳統養殖池塘退養改造等項目,發展起了綠色農產品和綠色旅游經濟。
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銜接為區域綠色轉型保駕護航
如今,綠色項目總體上呈現前期一次性投資大,后期經營回報時間長的特點。甚至有些項目屬于支持性、改善性項目,后期回報難以用經濟利益計量。此時,綠色金融就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的能力。
劉晨表示,綠色金融是賦能區域經濟綠色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主要發揮了兩方面作用:一是促進綠色低碳項目落地,助力綠色產業發展。綠色金融通過引導信貸、債券、基金等各類資金流向低碳項目,持續加大對綠色環保節能領域的資金投入,促進創新型、環保型、綠色型產業發展。例如,氫能產業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但存在投資周期長、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備、研發制造儲備成本較高等
問題。近年來,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流動資金貸款、融資租賃、
市場化債轉股投資等多種方式推動氫能產業發展。二是倒逼傳統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綠色金融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大限額管理、環境風險監管力度,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項目的資金投入,降低產能過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劉晨列舉了
內蒙古綠色金融助力節能減碳的實際案例。2013-2022年6月,內蒙古綠色金融持續發力,累計節約標準煤1.36億噸,
減排二氧化碳當量2.73億噸。與此同時,對高風險企業進行“集中度、名單制”管理,累計退出“兩高”領域的貸款達100億元以上。
劉晨補充,“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平衡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和碳密集行業低碳轉型,因此也需要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高效銜接。轉型金融是適應現有能源消費結構的現實需求和實現高碳企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補充。劉晨以煤炭行業舉例,2022年,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56.2%,社會對煤炭和煤電行業的依賴短期難以轉變,徹底摒棄化石能源的模式并不可行。而針對
山西省部分煤炭企業技改轉型,部分商業銀行通過提供綠色貸款優惠利率,開辟審批、放款專屬通道,助力企業度過轉型陣痛期。此外,
鋼鐵、煤炭、
電力等眾多“高碳”企業以往由于認定為“兩高一剩”企業,難以獲得融資。通過引入轉型金融,有望為相應行業的低碳轉型資金需求提供投融資渠道。截至2022年底,建筑、電力、煤炭行業發行轉型類債券的規模位列所有行業前三,分別為94.9億元、92.3億元和40億元。
原標題:聚焦區域綠色轉型重點,引金融活水助力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