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配額不足等諸多擔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三級調研員李春梅回憶說。而如今,她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有了從思維到行為的全方位轉變,“現在一些大型新建廠會做充分的調研和成本分析,在可用的空間里都安排上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等
作為北京碳市場的建設和運營方,在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梅德文看來,一個穩定運行的碳市場,有三個最重要的要素——多元化的市場主體、金融化的市場產品以及包容性的市場監管,“我們覺得北京的碳市場應該說是完美符合了這些特點?!?/div>
——主體逐年擴大。目前,直接與間接排放二氧化碳5千噸(含)以上的單位都被納入管控。而且不僅工業企業在控排之列,公交地鐵、商場飯店,甚至高校、醫院、政府機關等公共機構無一例外。截至2022年底,北京碳市場重點碳排放單位約1000家,為全國試點區域之首。
——產品日益豐富。北京碳市場已經形成了以碳排放配額、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為基礎,綠色出行減排量等多種產品共存的市場格局,包括回購融資、置換等在內的多種交易結構也日趨成熟。
——監管包容審慎。北京是最先出臺公開市場操作管理辦法的市場,線上公開交易價格每噸低于20元或者高于150元,將觸發碳排放配額回購或拍賣等公開市場操作程序,為交易提供了穩定的預期。此外,北京碳市場罰則明確且執法嚴格也是重要原因。
2013年開市至今,北京各類碳排放權產品累計成交約1億噸,成交額超過35億元,配額線上成交均價大約為每噸68元?!巴诮?、滬、渝、粵等試點區域,總交易量為5.8億噸,交易金額152億元,交易價格為26元。也就是說,北京接近全國
碳配額價格的兩倍還不止。”打開碳排放權歷史交易
行情,梅德文直言,“不是說價格越高越好,而是價格要反映稀缺性,反映碳排放的綜合社會成本。核心的宗旨和目的還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引導稀缺的資源配置,最終激勵能源效率高的企業、約束能源效率低的企業,實現優化配置。”
根據北京生態環境局的數據,以
水泥行業為例,北京重點碳排放單位2021年碳排放量約 200萬噸,比2013年下降了69%。從碳排放強度看,以本地
電力行業為例,供電碳排放強度從2014年的468克/千瓦時下降到2021年的341克/千萬時,降幅達到27%。數據中心碳排放強度0.842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時(IT設備),相比2018年降低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