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其中最受矚目的行動目標是到2030年至少保護30%面積的陸地和海洋(即“30×30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備受關注。
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馬克平研究員、申小莉副研究員與
北京大學李晟研究員、劉鳴章博士生等組成合作團隊,他們以生物多樣性和碳為保護對象,通過識別全球統一保護30%或50%生物多樣性和碳儲量最豐富的區域(全球情景的優先區)、國家各自保護其國土范圍內30%或50%生物多樣性和碳儲量最豐富的區域(國家情景的優先區),對比研究了在全球情景和國家情景下識別的優先區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碳固持能力的保護成效,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保護挑戰。在此研究基礎上,合作團隊強調,全球各國在實現“昆蒙框架30×30目標”時負有“共同但有區別”的保護責任,并提出具體路徑和建議。
中國團隊最新完成的這項為推動實現聯合國“昆蒙框架30×30目標”而建言獻策的重要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線發表于國際專業學術期刊《一個地球》(One Earth)。該研究認為,生物多樣性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勻,在實施30%的保護地目標時,除了國家主權和國情外,還需要考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格局。
這項研究發現,為提高保護成效,自然保護地網絡的擴展必須集中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碳最豐富的地區。然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熱帶和島嶼國家,在此過程中將面臨極大的保護挑戰。因此,需要建立強有力的籌資機制來支持國家間的合作和協調行動,以便在全球范圍內公平地分擔保護成本。
合作團隊研究建議,采用“全球保護優先區”方案指導國家保護行動,并使用“全球保護優先區維持或恢復到良好狀態的比例”作為評估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的一項指標;《生物多樣性公約》各締約方應盡快建立有效機制,確保各國公平地分擔責任和義務,并履行各國在“昆蒙框架”行動目標19中承諾的全部資金責任,即2025年前每年資助發展中國家200億美元、2030年達到300億美元,以支持面臨高保護挑戰的欠發達國家實現其自然保護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