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黃少中認為,由于近幾年及未來3年—5年都存在缺電情況,加之新能源由于“三性”(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難以很好的調用,儲能又沒有完全與新能源很好的融合,“因此適當增加煤電核準來解決缺電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但要很好的研究煤電核準的規模、時序及發電利用小時下降等問題,同時在思路和措施上,避免單一化,要采取增加煤電、加快發展儲能及需求側管理等綜合措施來解決缺電問題?!?/div>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缺電也分“硬短缺”(利用小時數很高的情況下對應的缺電現象)和“軟短缺”(利用小時數低時的缺電現象),如果是“硬缺”,是可以上馬一些火電,但現在的情況并不完全如此。真正“硬短缺”的時候,火電的利用小時數接近6000小時,滿負荷運行。而現在整體大約4500多小時。對于“軟短缺”,如果用應對硬短缺方式,將會導致利用小時數更低,成本相應提高,效率降低。其實“軟短缺”的解決辦法很多,“我們完全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比如價格機制等等。而且,保供一般指保居民用電,目前中國電力消費居民17%左右,工業接近70%,出現短暫缺口是可以用降低一點工業用電,便可保居民,所以問題不是很大?!?/div>
圍繞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這一議題,黃少中表示,從供給來說,必須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也要采取多能互補,微電網,綜合能源服務,包括促進能源融合發展等措施?!霸诖龠M新能源發展和消納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力提升系統靈活性和調節能力。”
“由于新型電力系統是以新能源為主體,在發電側可調整的地方十分有限,需要想辦法讓用戶側的用電‘隨風光起舞’,這將提升新型電力系統保供安全的效率?!眹译娋W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長胡兆光表示,目前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主要問題首先是靈活發電資源不足的問題,我國氣電比重較小的情況決定了實現“雙碳”目標的難度,目前只能依靠煤電的靈活改造。
對于風光預測誤差問題、調度問題、微電網調控問題和實時電力
市場構建問題,胡兆光強調:“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預測、調度、調控和市場運行的機制將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逐漸完善?!标P于保供與“雙碳”的協調問題,胡兆光認為,需要堅持動態協調、量化執行,避免天枰左右兩邊出現蹺蹺板。
電力保供需要系統性和量化
“氣候越來越不穩定,保供是越來越大的問題,同時,越來越不穩定的電源應對越來越不穩定的氣候,矛盾很大。”林伯強認為,像
四川那樣的情況,是百年一遇的還是幾年一遇,決定了今后我們應對它的辦法,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胡兆光表示,缺電每年都缺,尖峰高峰總是在某個時段某個地區供應不足的,這是電力供應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需求側管理、需求響應,虛擬電廠、市場手段、全國聯網等方法進行解決。同時,尖峰負荷在什么情況下要保供,通過什么途徑來保供,都需要一個量化標準來為各地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現在負荷更多由三產和居民用電驅動以后,負荷尖峰化、隨機化愈發嚴重,負荷預測越來越難?!比A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表示,如果單純從供應側來考慮保供的話,新建煤電的保供作用在減弱,經濟性是不合適的,現在很多省份超超臨界主力機組甚至要日內啟停,一臺機組一年要啟停100—200次,機組加速折舊、磨損、可靠性會出現非常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將在新增電力需求中成為主力,如果再繼續大規模新建煤電的話,很有可能到2025年煤電利用小時跌到4000小時以下,煤電自身經濟賬和其市場生存的問題會進一步惡化。但另一方面,我們還是需要煤電在近中期發揮好作為可靠可調電源的基礎保障和調節的功能?!?/div>
袁家海指出:“在這種情況下,煤電特別需要一個中長期指導意見,從而明確近中期的合理規模和定位,以及配合這樣的定位我們需要怎樣的市場機制來保障煤電的正常生存,并給系統提供相應的服務,給出明確的信號。”
博眾智合能源轉型
論壇中國區總裁涂建軍表示,能源安全作為一個戰略目標,與短期內的應急措施存在根本性的區別。歐盟很好地利用了這次能源和氣候危機疊加產生的壓力,正在加大力度推動自身的清潔能源轉型進程,這點值得國內有關各方借鑒與思考。
涂建軍介紹說,德國的經驗包括,
法規先行并適時調整、規范并網運行管理、重視靈活性資源作用、注重分布式能源發展以及發揮電網區域互聯互通的作用、采用適合本國國情的平衡機制,“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亮點”。他指出,“在新型能源系統建設尤其是新型能源系統建設過程中,歐洲提出的行業耦合、電力多元轉換等理念,結合國內經常提到的多能互補概念,在國際合作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合理地予以借鑒吸收,將有極大的潛力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清潔能源轉型進程?!?/div>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
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表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是一項極具創造性、挑戰性的系統工程,要統籌好清潔轉型與電力供應、煤電與可再生能源之間等多種關系,需要系統性思維考量與探索。我們應該從源網荷儲各環節充分挖掘具備響應潛力的資源,特別是優先挖掘省間互濟、儲能、需求側響應等非煤資源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