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以下簡稱《綜合報告》),總結了關于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與風險,以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評估結論。
《綜合報告》有傳遞了哪些重要信息?我國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借鑒?未來氣象部門將如何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對此,人民網采訪了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畢寶貴。
加快適應氣候變化行動至關重要
人民網:《綜合報告》中有哪些重要結論值得關注?
畢寶貴:該報告有以下三個方面需要關注:
一是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上升,造成的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上世紀70年代以來,熱浪、強降水、干旱和臺風等極端事件呈現出頻發、強發、并發的特征,并且還將持續,跨行業、跨區域的復合型氣候變化風險增多且更加難以管理。
二是氣候系統變暖仍將持續,氣候變化風險將進一步加劇,需盡快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以限制全球溫升。未來全球多個區域出現極端事件并發的概率在增加,如高溫熱浪和干旱并發。限制全球溫升需要深度、快速且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三是近期的綜合應對行動迫在眉睫,加快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至關重要;同時,需要所有部門深度、快速和持續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系統轉型。
科學謀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人民網:《綜合報告》的發布將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國可以從中得到哪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面的借鑒?
畢寶貴:《綜合報告》具有很強的
政策相關性,聚焦氣候變化趨勢、影響、風險、適應和減緩,構成了全面、權威的科學評估,將成為國際社會進一步推進氣候行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科學基礎,對國際氣候治理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將產生重要影響。
我們應充分學習借鑒其中提出的理念和方法,轉化應用先進成果,從國家戰略發展的長遠利益角度出發,科學謀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大力研發低碳技術,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利用,挖掘不同行業和部門的
節能減排潛力,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雙碳目標如期實現,推進我國實現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強化災害風險管理及科技服務
人民網:未來氣象部門將如何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畢寶貴:圍繞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氣象部門將主要開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發展預估技術,開展中國區域未來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預估,研究不同因子對區域氣候變化未來預估不確定性的影響,建立中國區域精細化網格以及月—季—年際尺度的預測業務,提高月、季預測和年景預測水平。
第二,強化災害風險管理,開展面向農業、水資源、海平面、人體健康、基礎設施等重點方向的早期災害預警和風險評估技術,發布重點行業風險預測、預估和預警產品。開展重點區域、流域和城市的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評估,探索構建具有氣候恢復力的可持續城市化發展路徑。
第三,增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氣候可行性論證能力,開展極端氣候事件對發電設施和能源供需結構的綜合風險評估;建立針對重大工程建設、城鄉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風險評估的技術體系。
第四,強化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與服務。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形勢和新需求,針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熱點
問題開展決策服務,強化氣候變化專業服務,如研發推廣符合需求的精準氣候保險類產品,建立全國—地方巨災氣候保險模型試點示范區等。